前言
“你们穿着草鞋,冬天怎么办?”
“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
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外国记者与川军的一段对话。
在来到中国之前,这位记者一直以为川军是一支武器、思想都很落后的队伍。
所以在看到川军们在秋天身着短衣和草鞋时,才会询问冬天怎么办。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些用血肉之躯对抗寒冷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只为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保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不过记者只看到了川军表面上的艰难,来自政府的刁难、“同胞”的歧视,同样造成了川军的伤亡。
日寇一日不除,川军一日不回。
从三百多万人到十几万人,川军究竟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又谱写了怎样的悲壮诗篇?
让我们先从淞沪会战开始说起。
一、淞沪会战,伤亡过半
1937年,日本与国民党军在上海开始了淞沪会战。
而在这次会战中,川军20军作为装备最简陋的部队,却成为这场战斗中最出彩的部队之一。
时间倒回到淞沪会战开始前,当上海军人击毙两名肆无忌惮的日本人后,日本要求国民政府撤走防御工事无果,对上海部分地区进行轰炸,最终演变变成近百万人参与的会战。
日本方面投入二十多万军队,并配备了一流的飞机、坦克等重武器,医药、粮食也是应有尽有。
为了与日本人抗衡,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抗日决心和实力,蒋介石先后投入七十多万兵力。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想通过淞沪会战来获取国际上的支持。
这样一来,蒋介石就必须尽可能调动一切力量,才能在日后的谈判中获得更多军事援助。
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党的武器虽然也算得上先进,但与日本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而且国民党许多军队的士兵都是强行抓来的劳动力,平日里大多数军官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贪污享受上。
即便淞沪会战中有一些实力强横的国民党军,也无法应对日本的先进武器。
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屡失阵地的情况下,四川王刘湘(四川大军阀)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派遣部队参与参加淞沪会战。
就这样,川军20军紧急出川,向上海方向急行军。
最令人心酸的是,这支力量奔赴前线的部队,不论是武器还是穿着都远比友军要差。
一个80多个人组成的连队,往往只有一挺轻机枪和50多支步枪,连每位战士一把步枪都无法保证,更别提重武器了。
从四川到上海的路上,战士们除了要全力赶路以外,还要在晚上抽时间编草鞋。
如果编的草鞋不够结实,很可能在第二天行军途中就坏了。
就这样,20军的军长杨森,副军长夏烱,带着一支穿着破烂、武器也严重不足的队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此时的上海已经被日军占领了一半以上,最先到达上海的20军804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靠近了被日军占领的顿悟寺。
一看到身着草鞋破衣,仿佛农民进城般的川军,本就屡战屡胜的日本人更加兴奋,下定决心要歼灭这支队伍。
804团团长向文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日本人的炮火已经到达804团面前。
根据以往与国民党军对战的经验来看,一番炮火过后,我方军心就已经开始动摇。再经过一轮刺刀战,许多队伍就开始向后撤退。
可令日本人没想到的是,就是面前这支看起来最寒酸的队伍,竟然打破了日本人习以为常的作战方式。
川军看到日本人拿着刺刀冲了上来,随着向文彬一声令下,所有战士跳到战壕里与日本人肉搏,有的战士嫌战壕施展不开,直接跳到外面与日本人厮杀。
战士们不要命一般与日本人打在一起,给日本人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更令日本人惧怕的,是川军不惧生死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眼看再打下去也没有好处,日本指挥官只能召回部队。
到达上海的第一场战斗,以804团的胜利而收场。
不久之后,20军的大部队赶了上来,向文彬则接到了一个艰难的任务:收复顿悟寺与桥亭宅两处失地。
10月15日晚,向文彬冒着倾盆大雨,带领两个营攻入日本人的阵地。
面对着日本的轰炸机和坦克,804团只能用步枪和大刀进行抵抗。
有的战士被日本人包围无法撤离,干脆等到日本人全都靠近后拉响手榴弹,用自己的性命带走多个日本人的性命。
子弹打没了就用大刀砍,大刀卷刃了就赤手空拳抢夺日军武器。经过了几十次进攻后,804团不仅收复了顿悟寺和桥亭宅,连周围的失地也一并被收复。
可付出的代价却十分惨重,营长只剩一人,连长全部牺牲,全团只剩下120位战士。
但在整个淞沪会战中,804团的战斗不仅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更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态度。
得知804团的战况后,一向看不起川军的蒋介石也为之敬佩,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蒋介石将向文彬直接从中校提升为少将,并且得到了蒋介石优先补充军备的承诺。
在这场战斗中,川军虽然伤亡惨重,却也得到了国民党的认可,获得了应有的待遇。
但更多的时候,川军得到的是误解和委屈。
二、受委屈的22军
1937年,川军22军奉命前往山西辅佐阎锡山抗日。
临出发之前,报纸上尽是对川军的赞美。
在此之前,川军一直给人无组织无纪律的负面影响。
突然间从兵油子变成人民英雄,许多川军都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态度,开始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现在要去打鬼子了,大家把以前的坏习惯都改一改。”
“那把一些旧武器也扔了吧,不能丢正规军的脸。”
“对,蒋委员长会给咱们发好武器,这些旧的就扔了吧。”
带着对未来的幻想,22军在军长邓锡侯的带领下踏上前往山西的路。
可这些热血的战士们并没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一视同仁的对待,而是难以想象的嘲笑和排斥。
另一边,等待22军的阎锡山心里也不好受,他不相信川军能够帮助到自己,所以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让22军当炮灰,好保存自己的实力。
等看到川军破旧的武器装备后,阎锡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武器什么时候发呀。”
一听到邓锡侯管自己要武器,阎锡山心里十分恼火,表面上却并没有表现出来,淡淡地回答道:“等过几天我申请一下。”
几天后,22军没领到武器不说,阎锡山还将这支队伍派到娘子关支援。
此时的北方已经寒风刺骨,可川军却还穿着短衣。
而且来之前将破旧武器扔掉了一大半,缺少的武器还没来得及补充,甚至就连娘子关的地图都没发一张。
为了给部队筹集武器,邓锡侯带着几个人留在山西,部队则向娘子关出发,等到要来武器再寻找大部队。
可不论邓锡侯给南京发电报,还是卑躬屈膝地求阎锡山,都没能为部队要来一把枪。
等到部队赤手空拳上了战场,邓锡侯才明白国民党对川军的偏见,赶紧出发寻找部队的下落。
只可惜为时已晚,在阎锡山地故意针对之下,22军的多个旅被分派到各个地方,嘴上说是去协助友军抗日,更多的是去当炮灰,甚至有的旅是国民党故意派过去送死的。
比如22军的曾甦元旅被调往县城支援,实际情况是百姓和守军都逃亡了,但没人将实际情况告诉川军。等到川军到达县城时,正好碰上了日军。
一方是装备精良后勤充足的机动部队,一方是赤手空拳饥寒交迫的川军,一场相差悬殊的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等到晚上停战时,因为没有卫生员和担架,许多重伤的战士无法转移,只能尽可能地将轻伤员带走。
但留在原地的重伤员不想当日本人的俘虏,在大部队刚消失在视线中时,纷纷开枪自尽。
一声声枪响回荡在黑夜中,也回荡在每一位撤离川军的心里。
一想到自己的战友就这样窝囊地死了,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好受。
娘子关的战斗刚结束,22军又紧急来到太原支援,只可惜因为阎锡山的贪生怕死,太原最终也落入日本人之手。
可阎锡山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将战斗失利的原因归结于川军的作战能力太差。
即便22军军长邓锡侯带着伤收回了一部分失地,也没有获得阎锡山的一句肯定。
明明是阎锡山畏惧日本人的势力,明明是阎锡山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才造成太原的失守。
阎锡山却打定主意让22军背这个黑锅,在战斗结束后立刻将其调往山东,以此证明22军的到来影响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除了邓锡侯的22军以外,其他的川军也大都是如此待遇。不仅没有任何武器上的支持,还让他们前往最危险的地方作战。
赢了没有嘉奖,输了却要当替罪羊。
很显然,国民党军能够对川军如此态度,除了川军一直以来的鱼龙混杂外,还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四川王刘湘。
三、蒋介石与刘湘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四川就已经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的局面,许多四川男子都曾当过兵。直到刘湘的出现,四川才结束了割据的局面。
自从当兵开始,刘湘就凭借出色的战斗天赋一路飙升。尤其是在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以及护国运动中,刘湘审时度势最终成为四川省省长。
不过刘湘能成为鼎鼎大名的四川王,还要归功于蒋介石。
北伐战争爆发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刘湘主动联系蒋介石,传递出自己愿意投降的想法。
不过蒋介石畏惧刘湘的势力,不肯轻易接受他的投诚,而是想方设法地逼迫刘湘裁军。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刘湘自然不肯放弃安身立命之本,所以用主动围剿共产党员的形式向蒋介石表忠心。
只不过蒋介石生性多疑,还是不肯轻易相信刘湘,直到刘湘将军队裁减到五万人,蒋介石才接受了刘湘的投降。
不过刘湘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裁军,而是将没有战斗力的人裁掉,保留了军队的精英。虽然人数少了,但战斗力却丝毫未减。
有了蒋介石的支持,刘湘将所有反对自己的势力一一清除,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川王。
不过蒋介石想将四川当成国民党的后方,这样一来刘湘这个四川王就成为绊脚石。
蒋介石想削弱刘湘的势力,刘湘想尽可能额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时间一长,二人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
也正是因为二人之间的恶劣关系,每次开会时刘湘都找借口缺席,不得不参加的会议也都沉默不言。
大家也都知道刘湘与蒋介石的事情,也就将刘湘当成一个透明人。
还没等蒋介石与刘湘的矛盾彻底爆发,卢沟桥事变得爆发将二人再次绑到了一个战线上。
日本全面侵华后,蒋介石召集各地方军阀前往南京开会,共同商讨应敌之策。
前往南京之前,四川各界人士得知刘湘要去开会,纷纷前来送行,并表达自己的抗日决心。
刘湘本来就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再看到四川人民的态度后,对抗日的热情也就更加高涨。
可在国防会议上,各大军阀都不想与日本人开战,一来是舍不得自己的家底,二来是畏惧日本人的势力。
看到这一幕,刘湘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说道:
“怕这些日本人干什么,必须与他们血战到底。”
这句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刘湘。
“我代表四川出兵30万,后续再加500万壮丁。”
“只要有需要,四川的粮食可以全都捐给抗战。”
刘湘的发言震惊到了所有军阀,同样也震惊到了蒋介石,当即承诺会给抗日的川军发放补给。
只不过刘湘忽略了蒋介石的无耻程度,刘湘的拳拳报国之心被蒋介石见缝插针,当成削弱兵力的好时机。
刘湘一再请求将所有川军聚集在一起作战,可蒋介石却将川军分散在各地,当初承诺的补给也没有兑现。
川军一边要用血肉之躯对抗飞机大炮,一边要忍受来自友军的嘲笑,还要为蒋介石的野心买单。
在这种情况下,川军的伤亡人数剧增,甚至有的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看到各地传回来的战报,刘湘再也坐不住了,留下自己的秘书坐镇四川,本人则前往抗战一线。
只可惜造化弄人,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刘湘就突然离世,只留下敌军一日不离开国土,川军一日不还乡的遗言。
刘湘不知道的是,在他去世后不久,川军就赢得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滕县战役。
四、滕县战役与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是国民党军在与日军的对战中,第一次取得重大胜利。
此战过后,指挥官李宗仁的党内威信和地位飙升,使得蒋介石都感觉到了忧心,一心想着自己指挥一个类似的战役,以便维持自己的威信。
由此可见台儿庄的胜利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但对于台儿庄大捷,李宗仁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守住滕县,有怎么会有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口中的滕县,就是台儿庄的门户,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必争之地。守住滕县的军队,正是上文提到过的川军22军。
为了给李宗仁在台儿庄部署兵力提供机会,22军总司令孙震到达一线,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122师师长王铭章。
王铭章早就看出了滕县的重要,也明白日军一定会进攻滕县。再加上22军以往的不公遭遇,王铭章不想川军再白白送死,多次劝孙震不要死守,以免造成太大的伤亡。
“我们撤退了,百姓怎么办?”
一听到百姓这两个字,王铭章想起了自从进入山东以来,百姓们对军队的欢迎和帮助,顿时改变了想法。
“我们需要守住多久?”
“一天就行,四个小时后汤恩伯的援兵就到了。”
听到援军即将到达战场,王铭章的心总算好受了一些。可还没等王铭章准备好,战斗就拉开了帷幕。
日军的飞机不停飞过滕县上空,大炮也不停地向城内发射炮弹,整个滕县被火光围绕,城墙也摇摇欲坠。
可此时的滕县却没有太多作战部队,王铭章想要调部队回援也无济于事,只能凭借现有的部队抵抗日军,只要撑到援军到来,当前的困境也就随之而解。
王铭章不知道的是,汤恩伯的援军已经赶到。只不过被日军的炮弹声吓破了胆,灰溜溜地逃走了。
一天时间转瞬即逝,虽然没有等来援军,但日军也被川军不要命地厮杀吓退,暂时放弃了进攻计划。
等到第二天,滕县城东和城南相继失守,为了表示自己与滕县共存亡的决心,王铭章将指挥部搬到十字路口,以便安抚前线战士紧张的情绪。
受到王铭章的感染,城内百姓也自发为战士们送来布鞋、粮食和猪肉。
在王铭章的指挥下,百姓的帮助下,川军战士们顶着日本人的炮火,用战友的尸体构成新的防御工事,打退了多次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士们手中的子弹全部打光,凭借着大刀与日本人进行最后的战斗。
更多的时候,川军战士们会将手榴弹留在最后。一旦发现自己被敌人包围,且无法生还的情况下,就会拉响手榴弹,带走一片日军。
战斗到第三天,川军战士们早已经弹尽粮绝,仅剩的西门也被日军所占领。
在从西门撤出的时候,王铭章被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得知王铭章的牺牲消息后,城内的伤员或是用尽最后的力气重返前线,或是为了避免被日军侮辱拉响手榴弹。
在这场战斗中,22军除了师长王铭章以外,还有两位师参谋长以及两名师部副官也在战斗中牺牲。
团长以上共牺牲十人,五千多战士只有五百人安全撤离。
如此巨大的伤亡,换来了两千多日军的牺牲,坚守了三天三夜,为台儿庄的胜利创造的充足的时间。
从人数上来看,这场战役算不得胜利。但从意义上来看,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振奋人心的大捷。
结语
滕县战役只是川军抗战历程中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悲惨战斗数不胜数。
全国征兵一千多万,四川却出动300多万人抗战,几乎占到了全国兵力的五分之一,几乎每个战场都能找到川军的身影。
如此巨大的兵力基数下,川军的伤亡也惨不忍睹,最终能够平安回到家乡的只有几十万人。
除了贡献出兵力和壮丁外,四川人民还为抗战筹集了千万美元,将大部分粮食都支援给抗战一线。
正是因为四川人民的特殊贡献,才会流传着“无川不成军”这句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