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我们形成这样一种错觉:男人一直以来都是穿裤子的,而"开裆裤"只是小孩子的专属。

事实上,中国人穿裤子的历史也不久,在商周时代无论男女都是没有裤子穿的,他们只穿裙子。

春秋时期,打仗都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战车用马拉,士兵站在战车上,上衣下裙,不必担心走光。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各自为王。其中的赵国处在北方,与匈奴接壤,双方摩擦不断。交战之时,赵军笨重的战车比不上匈奴骑兵的快速与灵活,正所谓兵贵神速,赵国屡尝败绩。经过一番探索,赵武灵王发现穿裙子的弊端,于是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改革的首要便是改变服饰,他带头穿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穿短衣、长裤,以便灵活运动,进而学习骑射,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有了裤子后,赵国才有了骑兵,从此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时能穿上裤子的只有行军打仗的将士,普通百姓依旧穿着裙子。但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相当于现在的裤子,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裤裆、裤腰,只有两条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但私密部位仍然保持真空,如同现在的开裆裤,其的是便于私溺。毕竟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可以保证私密部位不外露。

尽管有胫衣罩着小腿,但人们还是容易走光。《礼记》中就告诫人们:"劳毋祖,暑毋寨裳。"意思是说干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为了防止走光,在正式场合,参会人员必须跪坐,屁股放脚跟上,以保护隐私。如果古人像我们如今跷二郎腿,即便没走光,也是无礼的行为,极其不尊重他人,会被称为"箕踞"。

直到汉朝的时候,汉人才开始穿裤子,那个时代叫"绔"或"椅",男女都是如此。不过此时穿的裤子依旧是开裆裤,但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穿得起质地柔软的裤子,所以说纨绔子弟一词,便是从那个时候流传至今的。

到了汉昭帝时期,大将军霍光权倾朝野,独揽朝纲。皇后是其外孙女,同时也是顾命大臣上官桀的孙女。当时的汉昭帝无法真正掌权,一切的决定旨意,都得要霍光等顾命大臣点头才能通过。汉昭帝时刻担心哪一天就被取而代之了,积郁成疾,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霍光为了保证下一代皇帝的身体里流着霍家的血,于是千方百计想要在汉昭帝驾崩前,让皇后独享宠幸,以便诞下龙子。为了不让汉昭帝再去临幸其他的宫女后妃,霍光下令除了皇后之外,所有的后宫女子都要穿上有裆的"穷绔"。也就是在原开裆裤的基础上,用密密麻麻的带子将裆部缝紧,以此来禁止她们和昭帝同寝。

即便皇上想要临幸他人,一时半会儿也解不开"穷绔",直接将皇帝的欲望给败光。怎奈霍光计谋失策,汉昭帝直到死去,都没能生下一男半女,上官皇后15岁时就成了寡妇,一直到52岁才去世。

晋代之时,出现了真正的连裆裤,取名为"祥",其是传统意义上的长裤。当时的短裤名为"犊鼻祥",这种裤子类似于现在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与牛鼻子相似。

《史记》中有记载,司马相如在蜀地穿着"犊鼻裈",和酒保、店小二一块儿,在市场上洗酒器。司马相如家世优越,妥妥的富二代,为什么做如此没谱的事情?原来卓王孙不同意司马相如和他也的女儿卓文君结婚,这两个年轻轻人当然不愿意,直接一起私奔,私定终身。司马相如如此举,便是要让卓王孙丢脸,好好同意卓文君与他的婚事。“鼻裈”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因此,后世文人墨客很少有提提到它的。由于连裆裤在魏晋南北朝被广泛推广使用,所以自魏晋开始,已经有人放放弃跪坐。直到后来的宋朝,所有人都穿了了有档裤,出去吃饭可以毫无顾忌地也坐在椅子上,不必担心走光了。这种穿衣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