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普遍有亚洲歧视,真的不是敏感,这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在欧洲呆几个月,一定能遇上racist这个话题,因为太普遍了。我和朋友白天在伦敦大街上走,就有白人男性迎面过来故意狠狠撞一下她的肩膀,然后径直走开,大庭广众下敢这样做,不过是仗着中国女生不敢说什么。
来个黑人男性他撞一下试试?
朋友的室友在爱丁堡街头,一个男人隔着一条街骂她们两个女孩Chinese bitch;
同学在巴黎街头被抢了手机,对方跑前还要留下一句:fxxk you Chinese;
我们在学校,chef给亚洲人打分普遍偏低,真不是欧洲人就有多厉害,而是亚洲人面孔幼稚,他们默认我们手笨。有很多次,chef会好奇的问我们几岁了。
中国国力已经这么发达了,西方世界的歧视还是非常明目张胆,我们也讨论了一下原因,一个可能还是一种“仇富”或者说“仇暴富”心理。
想象一下你寒窗苦读十几年上了清华,毕业一个月工资三千块,而你那个初中都没读完的小学同学,如今却成了大老板,没事就来你单位跟你老板一起喝茶——你说气不气人?
另外一点,就是中国人遇事儿不爱说,吃了亏也强忍着。
西方人思维很直线,他们的文化里没有“谦让”“善解人意”这种良好品格。“孔融让梨”这种故事只会出现在崇尚集体主义的亚洲人身上。欧美人的世界里顾好自己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不会主动考虑你的情绪,如果你不高兴,觉得受伤害,你得主动说出来,你要是不说他们就当你觉得ok没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通过孔夫子传入西方社会的。
中国文化完全不是这样,中国人最推崇是「以德报怨」、「和气生财」,如果被欺负,大不了就是”以后再也不跟他玩儿了“。
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算了算了”,正面刚还是这两年才兴起的词儿。
所以在他们眼里,软柿子不捏白不捏。本来从封建社会就瞧不起你,现在根本就是思维惯性了,甚至谈不上刻意的去歧视。他们是真的觉得给中国形象戴斗笠背竹竿,留八字撇小胡子是没问题的,毕竟你们中国人也从来没说过“不”啊?
反观黑人群体,真的太能抗争了,或者说太“敏感”了,敏感到生生把“black”这个词几乎踢出了英文字典。一切跟黑有关的,全部替换为“dark”,黑巧克力叫dark chocolate,长得白和黑要叫pale和dark,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习惯不把black挂在嘴边,而这种全世界人民的小心翼翼,就是黑人善于overract的结果。
所以我是支持在种族歧视这件事上,别搞伪君子那一套的。这时候不表明态度,就是在授权对方得寸进尺。
但是态度表明完,可能还得坚持一点。我从来不觉得表情包大军失态,但是“真香”真的很丢人。
半年前巴黎世家在巴黎的春天百货里呵斥中国人出去,当时微博ins上大家都说再不买了,结果前一阵巴黎世家折扣照样很多人买的很开心。
中国人太爱自省了,唯物辩证法学的太多,凡事总要一分为二。每次需要attitude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是不是太敏感了?
我想说歧视这件事,是一种feeling,我感到被侮辱被嘲讽了,那就是被歧视。就好像性骚扰,是由被骚扰的人的感受来决定的,不是说你觉得你的行为不带恶意就可以的。
欧美人最重视这个,他们有句话叫don‘t 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就是因为全世界数他们最容易take things personal了。你跟他们吵架,他们讲的都是你不该那样讲话,你让我感到很受伤,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倒是中国人吵架很爱一条条讲道理。
每个进外企的人都会接受一个反歧视反性骚扰的培训,就是要你知道,说每句话都要小心,你要考虑你的言行是不是会hurt others‘ feelings,会不会make people feel uncomfortable。
前两天看了皮克斯的新短片《Bao》,讲的是一个中国妈妈包包子,包子变成了一个小孩的故事。故事很感人,是个华人导演拍的,对中国家庭关系的洞察非常深刻,看完我哭了。然后就看到评论里很多人质疑短片种族歧视——理由是所有的中国形象都是眯眯眼。
皮克斯是我很崇拜的公司,所以当时第一反应,这些人也太敏感了吧。动画形象而已,眯缝眼不是显得比较可爱吗?上纲上线干嘛。
但是后来仔细看,故事里所有其他国家的角色都是正常的大眼睛。中国“人”是眯眯眼就算了,可那个包子也是眯眯眼啊,不仅眯眯眼,而且还留了中国清朝时期的小胡子。
故事形象设定,肯定都是为了迎合主流国家对中国人的认知。但是,「一只包子」难道不够中国了吗?你不会给功夫熊猫加眯眯眼吧?退一万步说,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华人家庭,现在的美国年轻华人,谁还在留那种小胡子啊??
最讽刺的是,那个戴着眼镜、留着小胡子的包子,连我自己都觉得“也太像中国人了”。可是正是这个全球公认的,经典的中国人形象,代表着一个很久很久以前、非常贫穷和落后的中国。这一点总让我感到不舒服。
也许是自尊心吧,农村出来的孩子最怕被人瞧不起。
但当你已经改头换面,他人却选择视而不见,津津乐道于你过去的穷酸,这到底又是不是歧视呢?皮克斯做这个短片肯定没有恶意,但这种情不自禁的,甚至也许还带有“讨好意味”的形象设定,反映出他们从始至终从来不认为这些刻板印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事实,这才是很吓人的。
他们疑惑的是,怎么突然一天,中国人就开始对这个形象表示抗议了呢?莫名其妙。可能真我们不是敏感,反倒是以前习惯“见怪不怪”了。就好像me too以前,我会觉得遇到性骚扰是作为女性在社会生存无法避免的,就自己保护好自己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me too最火热的时候,有人提醒大家,不要矫枉过正。我同意要对每个个案都谨慎对待,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的肯定不少。但是对于一种长期的恶劣的社会刻板印象,如果受侵害的群体没有掀起足够大的声量,如果不施加以足够大的压力,不最终促成一些新的社会规则的形成,那根本就不会有任何改变。基于这个逻辑,我甚至认为me too的声音还应该更大些,不仅针对女性,男性、lgbt群体也都应该加入进来,声量大到每个人做事说话前,都必须谨慎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到那时候才算是真的开始谈平权了。
不是没有先例的,欧美在儿童色情、虐待儿童的问题上,就做到了。对儿童色情零容忍,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在这种强硬的震慑力面前,没人敢在这个层面谈所谓“言论自由”。
我有一个直男朋友,我们有个共同好友是一个T,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饭后直男同学非常认真的问我:我一直很好奇,你们女生跟T在一起玩不会有压力吗?不怕她喜欢你们吗?
我马上反问:那我跟T在一块,和我跟一个男生在一块,这有区别吗?难道我不就用担心那个男生喜欢我?
他马上反应过来,非常的不好意思,”瞧我这话问的“,并拜托我千万别把这事告诉那位T朋友。
你看,他是没有恶意的,但是这种完全没过脑子的疑惑,本质就是歧视。
它藏得很深,深到大家都觉得自己一直是love&peace。
我在南非的时候,跟一个黑人朋友非常投缘,有一次他说他们团队在考虑文化衫的颜色,他觉得紫色很不错,问我意见。
我脱口而出,紫色不好,你们团队的那个亚洲女生大几率会不喜欢。
他问为什么?我张嘴正要回答“紫色显黑”,话说一半突然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可是话到嘴边不得不发,我只好硬着头皮说:紫色会显得我们亚洲人“没那么白”,好歹是把“黑”这个字眼吞了回去。
他冷哼了一声,没接话。
那是我人生中最窘迫的时刻之一,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的潜意识里也有这么深的racism。
那些讥讽今天“大型刻奇”的,呼吁理性爱国、世界大同的,都只是昂着高贵的头颅,声明自己不屑于同流合污,却没人给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那我来提一个:面对歧视,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大声说不。要明确的告诉对方,我很介意,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请你以后不要再做了。
明面上的歧视,要大声的抵制;那些扎根在社会潜意识里的,也应该去挑出来,因为它终将牵扯到许多人的生活。
摸到火,觉得烫了,于是开始摸索正确用火的方法,这就是人类的学习路径。
再就是,变得更强大。真正的尊重来自于能力的展现,和为人类的共同命运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at 羊角村,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