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雷同,有个性”,赵伯澐的裤子也极为讲究,其用料为绢、绫、锦、绮等名贵丝绸;面料的纹饰尤为精美,有菱格朵花纹、缠枝葡萄纹、书卷团龙纹等;裤子的款式各不相同,有春夏秋冬不同时节的穿用。令人惊奇的是,随葬的19件裤子中竟然有5件是开裆裤。

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所谓裤子的概念,赵伯澐这一系列“大得雄奇,美得撩人”的裤子,令人大跌眼镜,也让人大开眼界。

赵伯澐的裤子大致分为两种

☞ 一为合裆单筒裤,大多为前后两幅缝合,上接裤腰,另加三角裆,在右侧开腰处系带。

☞ 二为开裆裤,裤筒为前后两幅缝合上接裤腰,裤筒内侧上有一个三角形小裆分开而不缝合,在背后开腰,两侧系带。

“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较为传统的服装形制。“裳”是一条围裙状的服饰,古人在裳的里面,往往着“绔”,也就是所谓的裤子。其实,古人衣、裳、绔三者并用,就完全将身体的四肢躯干包裹遮覆。直至现在,黄岩老辈们口语的“衣裳裤”,是否跟古人“衣、裳、袴”的指代有着久远传承关系呢?

穿有套裤的陶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穿着裤子,它在古时称作“绔”或“袴”。有人对“袴”字的来源,解释为“两股(大腿)各跨别也。”那个时候的裤子没有男女的区分,仅仅只是两只裤腿,而且无腰无裆,径直套在膝盖以下的胫上。故古人也称裤子为“胫衣”。只给小腿穿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为屁股肉多比较经冻。

所谓“胫衣”只是由两只裤管组成,因而,它的量词与鞋袜一样,都是用“双”来计量。这种裤子使用时需用绳带悬挂在内裤的系带上。也有一种则是悬挂在外衣腰带上,将外衣下摆塞入裤管的做法。从使用方法上来看,这种裤子应将之定义为“吊裤”比较合适。

秦汉之际,裤子从胫衣进而演化成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开档的目的在于方便私溺,因而,古代一些文献上也称这种裤子为“溺袴”。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考证,中国早期的裤子都是开档的。

古代人的坐姿可能与所穿的裤子形式有关。穿开裆裤有着诸多不便,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盘腿坐也是不合适的。史料记载,放浪不羁的刘邦曾在众人面前箕坐而且还骂人,被认为有失体面。在椅子没有流行的唐代之前,人们席地而坐,都采用跪的姿势,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尤其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期,这种坐姿是在礼仪场合所必须采用的。虽然,这样的坐姿不利于血液畅流,久坐发麻,不够舒服。但在古代中国,这种跪姿坐被认为是最符合礼仪的姿态,妇女跪坐尤显端庄。在日本,这种坐姿伴随着榻榻米自古延续至今。

除了坐姿,还有特别犯忌的时候。比如,上车之时腿脚不免要抬高翘起来,一不小心就会走光露宝。因此,上车时必须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之人,尤其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严重失礼。王莽曾向皇太后告状,控诉一个叫淳于长的人对着自己的母亲上车,并定性为“骄佚”(指的是骄纵放肆)。

现代人之所以很难理解开裆裤的存在和运用,是因为我们对于开裆裤的印象,建立在当代婴儿开裆裤的基础之上。《颠倒的真相——从中国古代的裤子说起》一文认为,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开裆裤开档的用意,与当代婴儿开裆裤并不相同。

古代的开裆裤很少单独穿着,通常习惯加于有裆的裈之外组合穿着。

袴的作用是保暖,一般会比较厚实一些,有的会夹絮甚至使用毛皮缝制。传统的袴采用平面裁制成,当材料本身较厚时,裆部的处理就变得麻烦,无论处理手法的优劣,都或多或少的会造成“夹裆”,影响穿着舒适性或有碍人体的运动,所以比较省事的处理手法就是干脆不做裤裆。

袴按款式来分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包含裤腰,其上连缀两裤管,唯独裆部不经缝合。这种裤子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在穿着时会裸露下体,但由于这种裤子腰身宽大,实际穿着中裤腰会在闭合处形成一个很大的交叠区域,加之里面已着有裈及衣摆的遮掩,并不存在裸露问题。

另一种袴则是两条裤管分置且没有裤腰的。

赵伯澐共有5条开裆裤,分别是:

 缠枝葡萄纹绫开裆夹裤

缠枝葡萄纹绫开裆夹裤 

芝麻绮开档夹裤

芝麻绮开档夹裤 

✓ 书卷团龙纹绫开裆裤

书卷团龙纹绫开档裤

✓ 绢面开档锦裤仅绢面开档锦裤这一条两个裤腿分置,似为“胫衣”。

绢面开裆锦裤

✓  菱格朵花纹绮开档单裤

菱格朵花纹绮开档单裤

汉之前,已经没有实物来考证开裆裤的存在,但一些文献记录依稀还能够找到它的影子。战国时期,先后出任秦、魏丞相的张仪和齐相苏秦两人都十分好学,常常有什么奇思妙想都要立刻将之记录下来。当时,轻便的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笨重的竹简木牍不好随身携带。遇有文思泉涌之时,只能将就着“以墨书掌及股里”,然后回去再誊抄下来。“股”即是大腿,无裆之裤才能像脱手套一样方便。这个故事被东晋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录》记载下来。

《清明上河图》局部特写

这个十分私密,羞于见人的开裆裤,居然还出现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

就在画作的高潮精彩部分,也是闻名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的右下角,停泊着一艘十余米长的小船,一位妇人正俯身从船上往河里倒水,身边的船篷上晾晒着一些衣服。定睛谛视,可以看出晾晒着的,分别是一条开衩裤,一件交领衫和一条裙子,刚好是一整套的衣服。这个世俗图景,呈现着北宋汴州浓郁的生活气息,就像是一幕幕充满故事情节的生活剧。张择端的确为写实巨匠,连这么个生活瞬间都将之生动地捕捉并表现在这幅千古名作之上,不愧为巨细靡遗,匠心独妙。

宋墓壁画《梳妆图》

河南禹县宋墓壁画之《梳妆图》,也描绘了一副生活图景,其中的衣架上就挂着一件开档花裤。同样,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当时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两幅绘画作品都有力证明着,大宋时期开裆裤还是相当的普遍。

汉族在世界所有率先穿裤子的民族中,也算得上是较为靠前的。世界服装史研究界过去有一种观点,刻意强调或暗示开裆裤归为是汉民族的专利。事实上开裆裤的产生及使用取决于气候环境,而非种族。1991年,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发现距今5300年的冰人木乃伊,其身上的下装就是两裤腿分置的开裆裤。专家分析,也许这类裤子并不是由某一民族发明然后传播的,而是人类服饰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就像远古时期全世界同时发明了弓箭和陶器一样。

裤裆的发明来历,是一个颇费心机的设计。

古时,把下身包藏于裤内的叫裆裤,也叫“穷裤”“绲裆裤”。“穷裤”的首创者是汉昭帝刘弗陵,这个创意是给自己的宫女和姬妾使用的。原来,皇后上官氏是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为了让上官皇后获得专宠,辅国主政的霍光设法不让其他宫女姬妾与皇帝随时交欢。便以爱惜身体为名,怂恿皇帝制造出一种带有裤裆,能够把下部严格包裹起来的裤子。这种裤子连着裆,而且有许多复杂的带子,不便于仓促行事,这样皇上只可专幸皇后。这个故事在《汉书·上官皇后传》中有记载。自此,有裆的裤子便流行开来。

古时的裤子大多穿在裙或袍的里面,所以一般人家则用质地较次的布来制成,而富贵人家不差钱,用得起高档面料。因此,丝织品做成的裤子被社会上公认为奢靡之服。用布缝制的叫“布绔”;以纨素制成的叫“纨绔”。“纨绔”最早出自《汉书·叙传》:“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后来,明张岱在《夜航船·衣裳》里就直接称:“纨绔,贵家子弟之服。” 我们今天称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绔子弟”就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的裤子除了“绔”,还有一种叫做“裈”的一类。

颜师古《急就篇》载:“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古时候的裈主要专指有裆的内裤。大致上分为大小两种。一种较为短小,类似于现代的三角内裤。因其“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故称之为“犊鼻裈”;另一种显得特别宽大,很像现代休闲的沙滩裤,有着齐膝长的两条裤管。

绢面合裆锦裤

赵伯澐穿在最贴身的绢面合裆锦裤(裤长67厘米,腰宽51厘米,腰头14厘米,裆深49厘米,腿宽26厘米,腰带80厘米),其形状类似所谓的“犊鼻裈”。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裤子外侧却没有缝缀,留有开口,其功能似乎为的是通畅凉快。

绢面合裆单裤

另有一条绢面合裆单裤(裤长65厘米,腰宽48厘米,腰头12厘米,裆深43厘米,裤口宽59厘米,腰带45厘米)裤口宽大像极了沙滩裤。

裈属于内衣体系,称为“亵裤”。之所以称之为亵裤,是因为内裤是一种在古人看来比较猥琐和轻慢的衣服,不可轻视与他人。因此,通常除了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行动方便,很少有人会直接把它暴露于外。

《史记》载有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自著犊鼻袴,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的故事。讲的是,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的消息后,立即断绝一切经济供给。出于生活所迫,一代才子司马相如在成都买下一间酒肆营生。 “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作羹汤” ,卓文君亲自当垆,做起掌柜。司马相如有时则脱去外衣只穿一条三角短裤,在熙熙攘攘的街市旁洗涤酒具。这样的情形,丢尽了富豪老丈人的脸,弄得卓王孙最后不得不承认了这门亲事。

传入中原的满档长裤,则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尤其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也开始穿满档长裤。但最初尚未较广的普及,仅流行在部队中。魏晋南北朝胡汉交融,服装穿着相互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裤装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裤装外穿。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作为正式礼服登台亮相。

以往羞于抛头露面的裤装,终于显山落水。自此以后,袴、裈二字合用,合裆之裈既可称“裈”,也可称“袴”。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㡓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竹林七贤之一的“醉侯”刘伶,他这句戏谑的醉话证明,那个时候就穿着合裆的“裈”了。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任诞》,讲的是刘伶纵酒放达,常常脱衣裸形于屋中。有人看到后就讥笑他,刘伶却借酒卖疯地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屋当作衣裤,你们怎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了!”

裤子,最初是只覆盖小腿的胫衣,后来慢慢演变,又恢复到胫衣的形式上来。宋代流行的膝裤,就是一样变种的胫衣。这种膝裤,不同于先秦时期的贴身穿用,而是内衣外穿,加罩在长裤之外。古人对服饰即大胆又前卫的创新精神,让现代人望尘莫及。

史料记载,两宋时期的膝裤男女通用,不分尊卑贵贱。

宋代以降,缚裤之制虽多用于军将和仪卫,但普通男女裤子的裤管也开始做得比较紧窄,裤脚部分也明显收束。解放后不写小说而写服装史的沈从文,在他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一副宋《百马图》,图中的二十余位马夫均穿着较为便利的裤子。

宋《百马图》

除了保暖用途,慢慢衍生了一种强调装饰性的膝裤。

这类膝裤用料较薄,面料常常用刺绣或提花织物甚至织锦进行装饰,而原本的保暖功能则被弱化。赵伯澐的随葬就有这样的一些裤子,面料考究,有菱格朵花纹、缠枝葡萄纹、书卷团龙纹等精美纹饰。

可以想象,风流倜傥的赵伯澐穿着这样华丽风骚的膝裤,如何委蛇过市,花境绕蝶,依红偎翠?“伯澐上街来,帅哥墙边走”,800年前的黄岩西街是否出现过“掷果盈车”的盛况呢?赵伯澐飘然而去的傲慢背影,不知留在了谁的心海之中?!

“天地阴阳,上衣下裳”,事物往往都对立成两个方面。与丝绸衣服沾边的都是褒义词,而与裤子带边的词语多为贬义之词。比如,纨绔膏粱、虱处裈中、花下晒裈、韦裤布被等成语;《七律·劝学》中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些均非溢美之词。

谛视章服的隐秘角落,可以发现裤子在华夏服饰发展中的羞涩与彷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现代的裤子虽然变化不大,但是爱美的人们总是设法创新或复古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活。近代一成不变的西裤,上世纪八十年流行的喇叭裤,现代的大裆裤,男性裙裤和故意破露的牛仔裤,以及外穿的短裤等等,这些现代所谓的时尚,其实都是历史审美的延续和演进;每一种华美的设计造型,其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轮回。

参考资料:

《颠倒的真相——从中国古代的裤子说起》南楚小将琥璟明

《裤子的前世今生》(来源:华衣网)

《中国古代服装研究》沈从文

(来源:《今日黄岩》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掌上黄岩」

微信号:hyxwnet

新浪微博:@黄岩新闻网

投稿邮箱:23915615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