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当我们在选购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屏幕参数:2.5K高分辨率、100% DCI-P3高色域覆盖、120Hz高刷新率等等,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术语,究竟能为我们的日常使用带来怎样的体验提升?今天,我们将直观的揭示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含义,帮助你在选购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1080P分辨率:真的该被淘汰了!

长期以来,1920x1080(俗称1080P)一直是笔记本电脑屏幕的主流分辨率,其地位稳固长达十余年。它为用户提供了清晰明了的画面,同时也巧妙地平衡了性能与电池续航。对于13到15英寸的笔记本而言,1080P分辨率无疑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

然而,随着4K技术在电视领域的迅猛发展与全面普及,电视已经率先迈入4K分辨率的新时代。笔记本在4K普及的初期也曾借势炒作,当时众多高端笔记本,尤其是各品牌的旗舰机型,都纷纷配备了3840x2160的4K分辨率屏幕。细腻的显示效果一度成为众多品牌营销的亮点。然而,由于当时的Windows操作系统与软件适配尚不完善,导致许多软件的图形界面显示异常。加之在13~15英寸的笔记本屏幕上,4K分辨率带来的提升并不如预期那般显著,反而还引发了文字显示过小等诸多问题。再加上成本因素的考量,最终4K分辨率并未能在Windows笔记本上实现普及,而1080P则依然稳居主流。

然而,这一稳定状态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手机全面普及2K OLED屏幕,人们开始意识到笔记本屏幕分辨率的提升也势在必行。于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笔记本电脑屏幕终于开始逐步升级到2.5K(2560x1600)或2.8K(2880x1800)分辨率。

从1080P升级到2.5K,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变得异常细腻。习惯了手机的高清画面后,再切换到电脑屏幕,我们往往会感觉画面有些颗粒感。这其实是因为屏幕PPI(像素密度)较低所导致的。以14寸屏幕为例,1080P的PPI相对较低,而2.5K分辨率的PPI则显著提升,使得画面更加细腻、清晰。在视觉上,低分辨率的显示会呈现出明显的像素颗粒,放大后还会看到边缘呈现锯齿形。而2.5K分辨率则能够带来更加细腻、平滑的视觉效果。

同时,高分辨率屏幕还能够显示更多的窗口内容。例如,在使用企业微信或钉钉等办公APP时,我们会发现打开的聊天窗口占据了大半个屏幕。而对于2560*1440分辨率的屏幕来说,还有一半的屏幕空间可以使用。这样,我们就能够一边在线进行沟通,一边在另一半屏幕上查阅网页、文档等资料。而对于分辨率更低的屏幕来说,一个企业微信窗口就几乎会占据整个屏幕空间,导致用户在日常使用中需要在各个窗口之间来回切换。

对于EXCEL、PS、PR等专业软件来说,高分辨率屏幕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处理EXCEL表格时,2.5K分辨率可以显示更多的行和列数据,是1080P的几倍之多。在制作图表时,也能够承载更多的数据量。而在使用PS进行图片调整时,高分辨率屏幕则能够提供更大的工作区域和更精细的操作体验。同样地,在使用PR进行视频剪辑时,高分辨率屏幕也能够显示更多的工具和素材窗口,有助于提升剪辑效率和专业度。

所以现在买笔记本,1080P真的应该淘汰了,如果不是预算是在吃紧,2.5/2.8K分辨率是首选。

“高色域”背后隐藏描述陷阱

在如今的笔记本电脑宣传资料中,屏幕部分常常充斥着“高色域”、“100% sRGB”或“100% DCI-P3”等字眼。这些术语听起来颇为高端,但消费者往往困惑于如何判断哪种配置更优。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色域的概念。

简而言之,色域就是显示器能够呈现的颜色范围。可以将其比作画家的调色板:色域越广,调色板上的颜色就越多,画家就能创作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作。同理,具有更广色域的显示器能够呈现更多样、更鲜艳的色彩,使图像更加逼真和生动。

为了规范屏幕显示颜色的能力,业界制定了一系列色域标准,其中常见的有:

1、NTSC色域:这是电视行业早期制定的一个色域标准,尽管它不是为现代显示器设计的,但依然被用作衡量色域的一个参考。

2、Adobe RGB色域:由Adobe公司制定,覆盖的色域范围更广,特别适合专业图像处理和印刷行业。

3、DCI-P3色域:基于数字电影的行业色域标准,比sRGB有更广泛的色彩覆盖,适合影视制作和显示设备。

4、sRGB色域:这是目前网络内容、数码相机以及扫描仪等设备普遍支持的色彩空间标准,也是Windows系统下默认的色彩空间。

从显示颜色的数量来看,sRGB相较于DCI-P3较少。因此,100% DCI-P3相对于100% sRGB而言,可以被认为是高色域。然而,这也正是品牌常常玩文字游戏的地方。因为“高色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今,许多品牌在100% sRGB色域的产品上标注“高色域”,这仅仅是因为几年前,许多屏幕只能覆盖75%的sRGB色域。相对而言,100% sRGB就被视为高色域,但其色域范围并未超过100% DCI-P3。

所以,当你看到"高色域"这个词时,要记住它只是一个营销术语,并不能准确反映显示器的实际表现。

除了“高色域”,业内还有一个“广色域”的说法,它也没有官方定义,通常情况下,广色域指的是能够覆盖比标准sRGB色域更大范围的显示设备,业内通常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覆盖超过100% sRGB色域,并且至少覆盖90% DCI-P3色域或至少85% Adobe RGB色域。这一说法相较于简单的“高色域”更具参考价值。

更高的色域会对显示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果我们使用sRGB显示器查看一张

超出其颜色范围的颜色绘制的图案时,就看不到图案,如果这个颜色正好是在DCI-P3色域中,那么使用100% DCI-P3色域显示器,在正确的色彩管理下,就可以显示出来。

那么显示屏的色域越高就越好了吗?其实不一定,因为色域只是体现了屏幕显示显色多少的能力,至于显示的颜色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了。除了极其专业的昂贵的工作站,大部分普通电脑色准都不是很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Windows生态系统中,绝大部分软件和内容都是在sRGB色域下工作的。这意味着,对于日常应用而言,100%sRGB色域就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了。更高色域的显示屏,在Windows生态下进行日常应用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色域优势,反而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颜色偏差。这是因为高色域屏幕需要更专业的色彩管理,这不仅要求OEM出厂前提供正确的ICC文件,还需要软件和图片色彩空间的配合设置。

对于Windows系统来说,自带的看图软件“照片”是支持色彩管理的。如果电脑的ICC文件配置正确,无需额外设置,用它打开广色域图片,可以正确显示。然而,如果使用不支持色彩管理的看图软件直接打开广色域图片,则会出现颜色失真的情况。

因此,色彩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对于设计师、摄影师或视频编辑等专业用户来说,他们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广色域(如DCI-P3或Adobe RGB)显示器,以确保工作时的色彩准确性。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则没有必要追求更高色域范围,以免陷入品牌的营销噱头之中。当然,在同价位的产品中选择更高色域表现的产品是可以的,但关键是要擦亮双眼,做出明智的选择。

OLED才是最终的归宿

选择屏幕时,除了大家常关注的色域和分辨率,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参数需要考虑。比如屏幕亮度,一般来说,为了达到较好的观看体验,屏幕的亮度打底要到300尼特以上才算及格。刷新率现在高刷120Hz逐渐流行,它决定了动态画面的流畅度,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尤为重要。

还有HDR技术,它能让画面更亮的地方更亮,更暗的地方更暗,同时保留更多细节,不仅让视觉效果更上一层楼,而且对于Windows系统电脑来说,还能最大发挥出屏幕色域范围和亮度。

那么,如果想要一款真正显示效果出众的Windows笔记本,其实OLED屏幕才是最终的归宿。相较于传统的LCD屏幕,OLED屏幕拥有自发光的独特特性,这意味着其每个像素点都能独立控制开关,从而带来几乎无限的对比度、更鲜艳的色彩以及更为深邃的黑色表现。这种自发光的特性使得OLED屏幕在显示效果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如此,现在笔记本所配置的OLED屏幕通常都能实现更广的色域覆盖,如Adobe RGB、DCI-P3等,这使得色彩表现更加真实、生动,无论是用于专业设计还是日常娱乐,都能带来更为出色的视觉体验。

更重要的是,OLED屏幕在显示动态内容时,几乎不会出现残影或模糊现象。这是因为OLED屏幕的响应速度极快,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像素点的开关动作,从而使得动态画面更加流畅自然,无论是观看高速运动的体育赛事还是玩快节奏的游戏,都能获得更为沉浸式的体验。

除此之外,许多OLED笔记本屏幕还支持HDR400或HDR600标准。配合其高亮度的输出能力,OLED屏幕能够呈现更宽的动态范围,让明暗细节更加丰富。在观看HDR视频内容时,用户能够获得更为逼真、更为震撼的观看体验。

当然,OLED屏幕目前还属于高端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其卓越的显示效果和观看体验绝对是普通电脑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