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千年前,人们似乎就懂得了欲遮还掩才是性感的至高境界。
公元前五六百年,古埃及便有了类似于“网装”的装束,专供舞姬使用。
即使如今,“丝袜”也是性感的“代名词”,什么都没做,但它引起的脑补空间却无穷无尽,一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
然而,丝袜最开始的作用服务对象是宫廷中的男性。
16世纪,西班牙人皇室把连裤长袜与裤子分开,并开始采用编织的方法来编织袜子。
神奇的是,长筒丝袜的出现,受到了法国上流男性的推崇,路易十四甚至还掀起了丝袜配高跟鞋的潮流。
尼龙的诞生
16世纪末,随着机械编织机的诞生,欧洲的贵妇名媛们也开始穿起了编织长袜。
但因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原因,这种编织长袜的造型与成本始终都不尽如人意。
真正改变丝袜历史的,是一种新材料的发明——尼龙。
1935年,杜邦公司的化学家华莱士·卡罗泽斯制造了第一块尼龙样本。
煤焦油、空气与水的混合物高温融化后能拉出一种坚硬、耐磨、纤细柔韧的细丝——尼龙。
自此,丝袜的价格降至2美元,使用尼龙制成的第一批丝袜,在短短三小时便被一抢而空。
法国时尚之母嘉柏丽尔·香奈儿曾经为女人制定了铁律:不要不穿丝袜就出门,不要不戴帽子就出门。
1940年,随着尼龙丝袜正式上市,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所有美国女人的“美国梦”,女人们对于丝袜的追捧热切,仅仅一年内就消费了640万双尼龙袜。
即使是在遥远的中国,才女张爱玲也写到了她幼时对于成长的渴望:“自小就渴望长大,能抹上鲜红鲜红的口红,穿上有网眼的黑色丝袜!”
战争
然而,仅仅一年后,随着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而此时的日本掌握着南亚丝织品运输路线,也是丝织品的主要出口国,这样一来,许多军用物资,如吊床,降落伞,止血绷带等必须使用的丝织品得不到供应。
美国开始将尼龙列为军需用品,作为这种军用物资的替代品,随之而来的是尼龙价格的水涨船高。
1942年美国战争生产委员会开展收集旧丝袜活动,鼓励当时的女人们捐袜救国。
市场上一袜难求,没有了丝袜的女人们找到了另一个替代品——“魔法丝袜”。
这里的丝袜并不是丝袜,而是女人们使用肉汁褐化剂涂抹在腿上,画出丝袜的阴影,又用眉笔在腿上画出深色条纹,以充当丝袜上的接缝。
彼时的美容院里有着专门画丝袜的服务,生意异常的兴隆。
与此同时,处在战火中国家的女性依旧没有减少对于丝袜的渴望。
最早向丝袜低头的,是法国女性,由于法国投降较早,城市基本上没有遭到炮火损坏。
拥有一双纤薄的丝袜,便是她们的最终目标。
当美军们进驻法国后,随身带着的丝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当地女性们对此趋之若鹜,甚至不惜与之春宵一夜。
此后,尝过甜头的美军们开始将丝袜作为战场必需品。
即使在中缅印战区,中国将领杜聿明在第一次败退撤离缅甸时,收到了一封密令,护送保护一批“国有资产”。
其中便有重庆大小姐们点名要的特供尼龙丝袜。
至于战争后期,美军登上了满目疮痍的德国,一块巧克力,一罐午餐肉,一双丝袜便能换一个德国女人的投怀送抱。
战后
随着战争的结束,丝袜开始了漫长的回归之旅。
1945年的圣诞节,在“尼龙献给圣诞节”的口号中,丝袜恢复生产。
女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抢购,美国匹兹堡,近四万名女士在雨中排了一夜的队,有抢到的甚至来不及等到回家,就在街边当众换上。
然而,尼龙的专利权始终在杜邦公司手中。
因此,即使是到了半年后,丝袜依旧严重供不应求。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女性为购买丝袜而打架斗殴的事件。
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尼龙专利拥有者杜邦公司不得不让步,让出了专利权。
直到1948年,丝袜的供应才得以正式恢复。
一双薄薄犹如蝉翼的丝袜收割了多少女人的心扉,产生出来了多少风花雪月,以及多少浪漫的故事。
时至今日,丝袜始终被贴上性别、性感、乃至“性”的标签,也许有一天,丝袜会再次回归其作为衣物的基本功能,不再承载过多的隐喻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