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能经常喂食,不然它们吃得太饱会死掉;很多花不能浇水太勤,当叶子稍稍有些打蔫的时候再浇水更好。

  其实,我们人也是这样,应该保持适度饥饿。

  老话说得好:“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吃得过饱,不但容易肥胖,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这6种病可能是“撑”出来的

  01

  糖尿病

  虽然偶尔吃多吃撑不会影响长期健康,但长期过量饮食会导致肥胖。临床证明,肥胖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胰岛素抵抗本身与长期过量饮食密切相关。当血液中过多的糖分降低激素胰岛素在细胞中储存血糖的能力时,就会阻止血细胞将血糖转化为能量,并使血糖水平更难控制。如果不加以控制,胰岛素抵抗可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02

  胃肠病

  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你每一餐都吃得特别饱会让肠胃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会造成胃粘膜屏障受损和肠胃功能紊乱。

  此外,食过饱引起胃内压力增加,胃气上递,会致胃食管反流。如不及时治疗将引发重度食管炎、食管狭窄,甚至可能引起食管癌的发生。

  03

  心梗

  饱餐后,尤其是进食大量油腻、高热量食物后,人体血脂水平突然升高,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一方面会导致血液流速缓慢,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增大;另一方面会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堵塞管腔,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饱餐后为了消化吸收食物,血液会重新分流,更多地流向胃肠道,使心脏冠脉供血相对减少。在有冠脉狭窄的基础上,一旦供血减少,就会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发心肌梗死。

  04

  骨质疏松

  长期饱食会使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钙,造成骨质疏松,从年轻时就经常饱食的人,到了老年,由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明显增加。即使摄取较多的钙,也难以沉着于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

  05

  肥胖症

  肥胖症是因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引起的体重增加,之所以脂肪堆积,是因为体内能量平衡失调,即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而暴饮暴食就是一次性摄入过多能量,难以消耗,体内能量失衡,导致脂肪堆积。

  06

  阿尔兹海默症

  若长期晚餐吃太饱,睡眠时胃肠及附近的肝、胆、胰脏等器官仍在运作中,使脑部不能休息,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不足,进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脑细胞老化。

  据统计,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餐的美食家,在老年后有20%以上的机率会患老年痴呆症。

  为什么要适当“挨饿”?

  1、有助控制血糖

  一项刊登在《世界糖尿病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轻断食是一种安全的饮食干预,利于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轻断食在短期内不能有效降低血糖,但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利于防治糖尿病。

  2、有助减轻体重

  轻断食方法已经被《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纳入为正规减肥方法之一。每周坚持2天轻断食,可降低肥胖者的体重、体脂率、腰臀比,多数人在科学合理地限制饮食一周后体重都会有所下降。

  3、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研究发现,每周坚持两天轻断食,控制热量摄入,会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

  4、有助降低患癌风险

  美国斯基德莫尔学院研究发现,轻断食有利于降低身体氧化应激水平,而氧化应激水平和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控制自身三餐的食量呢?

  1、细嚼慢咽

  相信大家在吃饭的时候经常被家长训斥,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喋喋不休,要细嚼慢咽等等。

  确实将食物充分咀嚼后再进入肠胃,不仅能提高食物的番茄还能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减轻肠胃负担,避免胀腹感。

  2、优先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优先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尤其是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能更好地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有助于提升饱腹感、降低后续进食的热情。

  简单来讲营养密度高的食物是指同等大小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更丰富、量也更足的那些食物。

  比如,同样体积的馒头和鸡蛋相比,鸡蛋的营养密度要高得多——馒头中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鸡蛋则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维生素。

  3、降低吃饭速度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人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狼吞虎咽的吃饭习惯,要知道吃得过多吃得过快很容易造成暴饮暴食。

  食物在进入肠胃之前,若能保证适当的咀嚼次数,不仅能减强,肠胃消化吸收的负担。很容易出现饱腹感,避免吃撑吃得过多,对控制饭量有帮助,更有助身体健康。

  4、用小餐具

  更甚至有些朋友害怕吃不饱,尤其是很多人一起进餐时,便会选择一些大型的餐具。要知道这种做法只会让自己无形之中吃的过多。若想要控制饮食量,不妨将大餐具换成小餐具,或许对减少食物摄入量有帮助。

catalogs:115814;contentid:11367267;publishdate:2023-05-18;author:张魏桔;file:1684367571720-c078e4cb-6f84-488b-b299-c6e6da91ba48;source:29;from:约见名医;timestamp:2023-05-18 07:52:47;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