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丽娜,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皮肤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一提到脚气这个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很多人都被它困扰过,陌生的是不能摆脱它反复发作的事实。

脚气治疗不彻底、不规范,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接下来,我们就逐层揭开脚气那“烦人”的面纱。

脚气其实是一种俗称,学名是足癣,是由皮肤癣菌(一类主要引起皮肤及附属器感染的真菌)引起的趾间、足底及足侧缘的浅表真菌感染。脚气具有传染性,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由于真菌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夏季是脚气的高发季节。

脚气表现

脚气在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浸渍糜烂型、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和浸渍糜烂型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几种类型。

水疱型:刚发病时以小水疱为主,水疱常位于足底和趾间,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疱液澄清,自觉剧痒,疱液吸收干燥后出现脱屑。

浸渍糜烂型:以3~4和4~5趾间最为常见,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瘙痒感明显,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丹毒或蜂窝织炎,有疼痛。此型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袜者,夏季多发。

鳞屑角化型:本型临床上最多见,约占脚气的一半以上,病程较长。常累及足底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瘙痒症状轻微,冬季常发生干裂而疼痛。

脚气确诊

根据脚气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真菌检查阳性便可确诊。然而,许多患脚气的人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当临床上高度怀疑是脚气而真菌检查阴性时,可先按脚气治疗。

如何治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脚气症状,防止复发。可采用外用药、口服药或两者联合的方案。

(1)外用药:症状比较轻和早期脚气可采取局部外涂药物方法。目前,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有:①咪唑类:包括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等。②丙烯胺类:主要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③其他类:吗啉类的阿莫罗芬、吡咯酮类的环吡酮胺等。④角质剥脱作用的制剂:水杨酸、苯甲酸等。

根据皮损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剂型的外用药。水疱型脚气可选择比较温和的抗真菌乳膏剂或溶液剂;浸渍糜烂型脚气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再涂抗真菌药膏;鳞屑角化型脚气治疗分两步进行,首先选用有剥脱作用的软膏(如水杨酸软膏等)外涂,待增厚的鳞屑剥脱后再用抗真菌乳膏。如有皮肤裂口,可加用尿素软膏等保湿剂。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外用药两个重要的原则是足疗程、足剂量足疗程指的是医生和药品说明书均建议的用药时间(2~4周)和用药次数(每天1~2次),不应该在症状消失后就停药。足剂量指的是把药不仅涂在皮损处,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的皮肤上也应涂药。

(2)口服抗真菌药:能有效治疗脚气,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复发率低等优点。症状较重者可口服药治疗:比如受累面积较大、角化增厚型皮损、浸渍糜烂型、顽固、多次复发者、外用治疗依从性差、疗效欠佳者、合并其他不利于脚气治愈的系统疾病(如免疫功能缺陷)等。像上述较重的脚气患者,也常采用联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常用方法是一种外用药和一种口服药相联合,也可选择两种抗真菌机制不同的外用药物相联合。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具体用药方法请在医生指导下处方用药,并监测疗效和安全性。

如何预防?

脚气的预防和治疗一样重要,平时预防做到位可远离脚气,尤其是脚气治愈后不想反复发作者或者未患过脚气者,更要重视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足部洗浴后及时擦干特别是趾间,避免长时间将足浸泡在水中;足底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散剂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2)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勤于更换烫洗晾晒鞋袜、必要时定期喷洒如硝酸咪康唑散、联苯苄唑溶液等抗真菌药物,保持鞋袜清洁干燥。

(3)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及浴池、泳池、宿舍等场所公共卫生,不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拖鞋、毛巾、浴盆、指甲刀,不赤足行走等。

(4)积极治疗自身及家庭成员的灰指甲、体股癣等癣病(特别是灰指甲)。宠物定期体检,发现癣病及时治疗。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