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太原日报
张文平
山西有一个极其常用的方言口语词,叫“nia”,发音是n与ia的快速连读,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没有这个发音,更没有对应的字形,但是nia在山西方言中的用法,却相当灵活。
从语义来讲,nia不仅可以表示第三人称,还可以表示第一、第二人称;不仅可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不仅可以确指,也可泛称,用法多变,而且不会相混。
如:“你叫俺慢慢想一想,nia岁数大了,记性差。”这是自称,就是“我”的意思,多用于青年女性的语言中,带有娇嗔、俏皮的意味。
“nia你是村里的大能人,本事大着呢。”这里是对称,就是“你”的意思,带有埋怨、不满、责备、讽刺的感情色彩。
“想一想为什么nia能做到的,咱们却没做到。”这里的指代对象不具确定性,只是泛泛而称。
“nia闺女们都来了,你们这些小伙子咋还没准备好。”这里是重复的称呼,是对众人的指称。
从语音来讲,nia在不同的地方,发音各不相同。有读“捏”,有读“那”,有读“伢”,有读“乃”,还有一些发音无法用汉语拼音或汉字来标注。从使用范围来讲,nia遍布晋语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以及兰银官话的部分地区。虽然各地区的nia在发音上各有不同,但汉语方言学界普遍认为,它们都为“人家”一词的合音的不同音变形式。
所谓的“合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在一定条件下,两个词按音节拼读成一个读音,书面上合写成一个字。比如,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愚公移山》,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投诸渤海之尾”,这里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词。“之于”二字,前字取其声母zh(知),后字取其韵母u(乌),合两字之音急读而成一音,就是“诸”。其中的“之”,代词,指挖山挖下来的土石;“于”,介词,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挖下来的土石扔到渤海边上去。
在近现代汉语中,合音词现象依然非常普遍。比如“何消吩咐”里的“消”,是“需要”二字的合音。又比如“甭”,是“不用”二字的合音。
关于代词“人家”的古音合音式的记法,即nia的本字,汉语方言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依已发布的资料,大部分记作汉字“伢”,有的记作汉字“牙”,有的记作“乜”,有的干脆直接用“人家”来表示,也有的只标音,用阙如符号“□”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