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对美国的新一轮大动作,来的很突然也很及时,解放军和俄军可能已经为此秘密准备了一个多月。

北美防空司令部发布消息,称他们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内追踪并拦截了2架图-95轰炸机与2架轰-6轰炸机。

【解放军的轰-6轰炸机和俄军图95轰炸机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空域】

这是中俄军机首次一起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空域,同时也是轰-6轰炸机首次进入该空域飞行。

美国方面很难不对此作出警惕,因为一国轰炸机在另一国本土附近活动,这件事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施压”或者“警告”。

在以前的中美博弈中,这是美国独有的权利。而现在,得益于中俄之间不断加深的合作关系,中国的轰炸机可以借助俄罗斯的机场飞抵阿拉斯加,美国的空中战略威慑力将遭受大幅削弱。

当地时间周三,北美防空司令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份声明在海内外引发热议。原因是在这份声明中,北美防空司令部表示他们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内,追踪并拦截了2架俄罗斯空天军的图-95轰炸机与2架中国空军的轰-6轰炸机。

【北美防空司令部发布的声明】

尽管中俄双方尚未对此事做出回应,但从机队配置与历史经验来看,这4架军机大概率是在开展中俄第8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在整个飞行过程中,4架飞机一直处于国际空域,从未进入美国或加拿大领空,而美军与加拿大空军的军机则一直伴飞至中俄军机返航。

要知道对于北美防空司令部来说,阿拉斯加附近空域会出现图-95轰炸机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俄罗斯与阿拉斯加就隔着一条白令海峡,勘察加半岛的俄军轰炸机一往东飞,就会进入美军的防空识别区内。

【中俄4架战略轰炸机与美军战斗机的相对位置】

所以在这则声明中,引发外界热议的因素并不在俄军的图-95身上,而是在首次现身阿拉斯加识别区的解放军轰-6轰炸机身上。

因为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中国与阿拉斯加本土的直线距离超过5000公里,而轰-6轰炸机的航程只有7000-8000公里,折算成作战半径的话更是只有3000公里左右。这个航程性能别说是从中国大陆直飞阿拉斯加了,就是去趟日本北海道都得考虑一下油够不够。

也因此,当美国空军与加拿大空军在阿拉斯加附近空域发现轰-6活动时,足以证明这2架轰-6并不是从中国本土起飞的,而是借道了俄罗斯机场。

【轰-6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在3000公里左右】

至于是哪座机场?在我看来可能性最高的,莫过于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阿纳德尔市的乌戈尔尼机场。理由是在一个多月前,有当地民众拍到了至少一架解放军运-20运输机曾降落在该机场。也就是说,当时中俄就有可能已经在为此次巡航提前准备了。

相信不少老观众应该还记得,我们在当时就做出过推测,认为这架运-20的出现很可能是在为第8次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打前站,让轰-6有机会在白令海上空飞行。

现在看来,这一猜测还是挺准的,解放军的轰-6确实出现在了白令海上空,而这一场景的出现足以令五角大楼如芒在背。

【现身乌戈尔尼机场的运-20运输机】

因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优势,美国在本土防御问题上十分倾向前出防御,将对峙线推到对手家门口,从而减轻本土方向的防御压力。

因此相比于美军在海外的部署,本土的防御力量反而要偏弱一些。即便是曾经作为对苏一线的阿拉斯加美军,其整体战斗力也在苏联解体后不断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能够利用与俄罗斯的合作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时,美军在对华问题上面临的一部分压力,也就突然被从亚太方向转移到了北美方向。

而且不要忘了,轰-6轰炸机还可以携带射程超过上千公里的空射弹道导弹。这意味着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内活动的轰-6,其打击范围并不仅限在阿拉斯加这块飞地,而是能够进一步威胁到西雅图等美国西海岸地区。

【轰-6挂载空射弹道导弹想象图】

诚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俄罗斯为中国提供起降机场这一前提上的。而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属于1年2次的特殊活动,所以轰-6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的活动本质上也属于昙花一现,并不能让中国空军实现对美常态化威慑。

但考虑到今天这种中俄两国军事合作不断加深,而中美矛盾则日益激化的战略背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解放军与俄军会选择进一步加强军事互信,让轰-6轰炸机长期部署勘察加半岛的可能性。

这是五角大楼不期望看见的,毕竟如果解放军真的能在阿拉斯加附近实现常态化活动的话,西太美军也就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单位往北太平洋转移,遏制解放军在阿拉斯加附近空域的活动。解放军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压力,也将有所减轻。

【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示意图】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没有办法实现常态化活动,轰-6的活动也意味着中国正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努力改变攻守形式。

因为在以前,五角大楼可以单方面在中国周边部署战略轰炸机,对我们施以空中战略威慑。而现在,现身阿拉斯加识别区的轰-6为中国空军指出了一条新路,让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威慑美国。

既然新路是通的,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走好这条路。中国的反击才刚刚开始,留给美国的挑战就在不远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