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我们得到一个消息。
我国著名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因病医治无效,已于2024年6月21日晚22点22分,在北京 去世,享年88岁。
我想此时此刻,我们的眼前,都在不断重放着他之前在大银幕上所塑造的那些闪光的形象。
《报童》中的他,是多么的和蔼可亲、温暖如春?
《西安事变》中的他,是怎样的镇定自若、运筹帷幄?
而电影《周恩来》中的他,又是怎么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王铁成显然不是一般的演员。他是用生命去演戏和塑造人物的表演大师。
他用表演,整整影响和感动了好几代人。
如今他走了。
他不仅把最美好的形象,留在了光影之中,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而且把一些宝贵的精神和品德也保留了下来,供世人传诵。
今天,雅清就想给大伙讲讲关于王铁成的,你所不知道的9件事。让我们对这位老艺术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一、富商之子的艺术之梦
1936年8月9日这一天,王铁成出生于北京。他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用现在的话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
他的父亲是富商,母亲是旗人,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样的家境中,王铁成自幼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表演的热爱。而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支持。不仅找来因为演唱京韵大鼓而名满京城的大师骆玉笙为其指点迷津,而且还创造机会,让他能够与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一起同台演出。
这是何等的待遇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铁成于195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就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如果说他人生的前20年太过顺利的话,那么他大学毕业之后,却经历了一段并不寻常的人生历练。
二、因为性格原因跑了十几年龙套
王铁成从中戏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央儿童艺术剧院当演员。
这是一家极好的单位,出过众多优秀作品,也培养出了无数电影明星。
但作为一家以演儿童剧为主的演出团体,身材高大的王铁成进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合适的角色。无奈他就只好跑跑龙套,混在人群中,从舞台的一侧,跑到另一侧,匆匆而过。没有台词。
其实如果他肯争取,他是可以演到“王子”和“骑士”之类的角色的。可偏偏,他性格内向,随遇而安,剧团给到什么角色,就演什么角色,不争也不抢。这大概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不思进取”的印象,在对角色进行分配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他。
就这样,他在中国儿艺的舞台上,整整跑了十几年的龙套。寂寂无名。
然而事情的转变,发生在1976年。
这一年,不仅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王铁成的个人事业,也呈现出了“柳暗花明”的态势。
三、在话剧中出演“周总理”,惊动了邓大姐
1976年,文化部艺术院团为纪念周总理诞辰70周年,专门创作出了一部大型话剧《转折》。而剧中的男主角“周总理”由谁来扮演呢?就成了剧组的重中之重。
为了选择出最合适的演员,剧组向全国的专业院团发出了通知。正好儿艺的化妆师刘伯玲看到了这一消息,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王铁成。
因为刘伯玲是个有心人,非常善于观察,在为王铁成进行化妆时,就觉得他的形象在某些方面跟“总理”特别像。于是就建议王铁成前去应试。为此,她不仅给王铁成做了人物造型,而且还吩咐他一定要穿上“总理”平常穿的中山装。
结果,当做好妆造的王铁成往镜子前一站,连他自己都惊了一跳。因为,实在是太像了。
然而仅仅形似还并不够,于是他又找来许多影像资料,对“总理”的习惯动作以及神态进行模仿。这是他的长项,也是他能争取到出演《转折》的必胜法宝。
1977年,当话剧《转折》出现在首都的舞台上,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许多观众看过这部话剧后,都无不被王铁成的表演所打动,都深深地沉浸在对总理的无限思念之中。就连邓大姐,也被惊动了。邓大姐在观看这部剧的过程中,就已经双眼湿润。当看到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出现在舞台上,她喃喃自语道“恩来,是你吗?是你回来了吗?”
演出结束后,邓大姐不仅对《转折》剧组给予了高度赞扬,而且还提出了想见一见王铁成的心愿。而王铁成第一次见到邓大姐就倍感亲切。他从邓大姐那里获得了众多珍贵的资料,比如总理在生活中的少有人知的日常习惯和细节。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塑造总理形象的重要素材。
四、为何能替代表演大师赵丹呢?
王铁成在《转折》中出演总理获得成功后。中国儿艺又排演了话剧《报童》,当然是仍由王铁成出演总理,同样获得了成功。
几乎与此同时,北京电影制片厂计划将李准创造的剧本《大河奔流》搬上银幕。在这部电影中,将首次出现伟人的形象。北影厂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电影界的著名演员都以能在其中出演角色而感到荣幸。比如赵丹,就特别想在影片中出演“总理”一角。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赵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不仅找了经验丰富的化妆师,为自己做了人物造型,还特意带妆在北影厂的大院里走了一圈,很多人看了都说像。而且他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潜心研究总理的日常习惯和生活状态。
赵丹对自己的演技当然成竹在胸,对能够出演《大河奔流》也是信心十足。
然而最终他得到的回复是,由青年演员王铁成出演总理一角。这让他倍感失落。
而初出茅庐的王铁成,为何能替代表演大师赵丹呢?这当然与他在《转折》中的出色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事实上,当电影《大河奔流》上映后,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总理的形象出现时,全都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因为确实太像了,就真的像是总理又回到了我们中间一样。
王铁成因此一炮而红,一鸣惊人。
他的演艺之路,也由中国儿艺的“龙套演员”,而成为了“银幕总理专业户”。
五、为了演好一个角色,他可以连命都搭上
王铁成所扮演的“周总理”神形兼备。这使他成为了银幕上最早的特型演员之一。紧接着他又在《报童》、《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金陵之夜》等多部影片中塑造了“总理”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大家最为难忘的,当然还是他在传记电影《周恩来》中的表演。
为了完成这次表演任务,王铁成真是差点“连命都搭上了”。
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了总理在我国面临特殊时期内忧外困局面时挺身而出的事迹。这时的总理已步入晚年,身体抱恙,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更加使他心力交瘁。但他却始终以铮铮铁骨,来面对风云变化。
王铁成接到剧本后,就完全沉浸到了角色的世界里。他首先在外形上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变。尽管大家都说他长得与“总理”很像,但影片表现的是特殊时期总理的形象,异常消瘦。所以为了让自己更加真实,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节食减肥,最终呈现出了最佳效果。
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王铁成时,我们发现他所呈现的那种状态,真的令人异常心痛。但那就是“总理”最真实的模样啊。无论是顶着巨大压力维护老战友,还是接见美国乒乓球队,还是出席国庆招待会……王铁成的表现,全都浑然天成,从神态,到气度,从身形,到步伐,无一不像是总理的再现。
所以,电影上映后,所有的影院才会哭声一片。王铁成的表演,其实是非常克制的,但却真正达到了神与魂的交融。
可在塑造这个角色的背后,王铁成又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呢?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
比如有一次为了拍好一场戏,剧组从早上7点一直拍到晚上11点,王铁成为了让自己始终处于角色的状态,一连十几个时都颗粒未进,甚至连水都没有喝。如此敬业,又有几位演员能够做到呢?
所以他成为金鸡百花奖双料影帝,并且在金鸡奖评选中,全部评委全票通过,谁能不服?
六、为了维护个人形象,他拒绝出演其他角色
作为演员,谁不愿一生多出演一些不一样的角色?
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可塑性强,演技炸裂啊。
可王铁成却是例外。
他觉得自己这一生,能够成功地塑造“总理”的形象,就足够了。
他并不想证明自己的演技有多厉害。
也不认为没有出演其他角色是件遗憾的事情。
事实上,找他的片约从来没有断过,可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不仅拒接广告,而且连其他角色也拒绝出演。
在他的心里,再没哪个角色,能够像出演“总理”那样令人感到幸福而知足的了。
七、与妻子相濡以沫57载
1965年,刚刚进入中国儿艺不久的王铁成,在自己姐姐的介绍下,与一位叫闫莉莉的姑娘相识了。闫莉莉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闫述怀的女儿,我们所熟悉的《五月的鲜花》就是闫述怀的作品。而闫莉莉也很喜欢音乐和表演,在王铁成姐姐所在的学校当老师。
两人见面后,很有一点相见恨晚。于是这门亲事,就这么确定了下来。1967年,两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此后57年,两人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闫莉莉对王铁成说“此生跟定了你,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而王铁成,无论是籍籍无名,还是名声大噪,他都对闫莉莉一心一意。两人共同走过了57年的风雨岁月,分担过苦难,也共享过荣誉。
也许他们的爱情很平淡,但谁说这不是上天所赐予的最佳良缘呢?所以听闻丈夫去世的噩耗,86岁的闫莉莉,又怎能承受这生命之痛呢?
八、曾经为了存钱,一双袜子穿8年
1970年的一天,王铁成升级做了父亲。他和闫莉莉的儿子,来到了人间。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王蔚平。
然而孩子降生的喜悦并未延续几天,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人性考验。
他们的儿子,与别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区别,经过医院鉴定,患有先天性的智力缺陷。
这对于年轻的夫妇来说,无疑是五雷轰顶。
他们原本可以选择再生一个孩子,但为了让小蔚平获得更加完整的爱,他们放弃了这个权利。
因为他们害怕第二个孩子,会分走小蔚平的幸福。
这么多年来,王铁成和闫莉莉,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为儿子寻找医治的方法。让儿子有尊严地活着,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他们往返于全国的各大医院,倾注了家中所有的积蓄,甚至变卖过家中的电器和自行车等物品。但收效甚微。
可这对夫妇,从未放弃任何一次希望。
看病要花钱,为此王铁成甚至差点还放弃做继续做演员。
因为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剧团只能拿工资,根本没有额外的收入,闫莉莉的收入也很有限。
那时他们住在剧院所分的一套20平米的小房子里。他们夫妇俩住7个平米的小房间。而把大房间,让给儿子住。大夏天,为了省钱,连风扇也不舍得开,只能用蒲扇来降温。这时王铁成就想,怎么样才能让儿子的晚年生活无忧无虑呢?
他决定到香港去打工。
只为帮儿子挣回一份“养老保证”。
他不再做演员,而是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打好几分工。上午先去一家文化公司,下午又去教普通话,晚上还要到录音棚里去配音。回到家,通常已是凌晨一两点。可他却一声苦也没叫过。那时其实他已经是很出名的演员了,而且年纪也已经年过半百了。
我想,正是“父亲的责任”使他放弃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吧?
可就算是这样,拿到手的薪水也很有限。于是王铁成就想到了做生意。是的,他不仅在海南超过股,而且在北京秀水街练过摊。还曾经做过大蒜出口的外贸生意,而且就是凭借这个生意,使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最艰难的时候,他过着极简生活。一双袜子穿8年也不舍得扔。可对儿子,却极慷慨,几乎有求必应。
似乎也正是因为有了儿子,所以他让自己变得无所不能。而且他觉得自己吃什么苦都值得。每每看到儿子的笑脸,他和闫莉莉的心里,就像是喝了蜜一样的甜。
九、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为痴呆儿撑起一片天
我们从王铁成的身上,看到了一个父亲,究竟可以强大到怎样的程度?
当他们为小蔚平的将来,储备好了一笔生活基金之后,他们又开始为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做设计和打算。
闫莉莉是学音乐出身。她有一次无意间发现孩子对戏曲的音律十分敏感,大为惊喜。便和丈夫商量,要在这方面,专门对儿子加以培养。王铁成十分赞同。
所以,从此后,夫妇俩就开始教授儿子打小锣和弹钢琴。没想到小蔚平在这方面进步很快。
有一段时间,王铁成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带上儿子,来到北京十里河华声天桥四九城剧场与戏迷见面。他主要是想培养儿子的胆量,让儿子与这个社会,有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
而王蔚平也从这些演出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不仅能独立演奏完整的曲目,而且还在一些影视剧中参与了演出。
如今王蔚平54岁。看着他的成长,王铁成和闫莉莉都无比欣慰。但他们终究,还是对孩子的未来放心不下。
王铁成临终前,最难舍弃的,就是妻子和儿子。
他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儿子撑起一片天。而有一天,当他走了,他的蔚平该怎么办呢?
毕竟,蔚平对他的感情,实在太深了。曾经有一次,蔚平在一张纸上,一连写下了一千多个“爸爸”这个词。尽管字迹是那样的稚嫩,可王铁成却看到了这字的背后,儿子的那颗赤忱的心。
王铁成走了。闫莉莉伤心欲绝,王蔚平茫然无措。此后,他们这个家,就空了一半了。
惊闻王铁成去世的消息,许多观众和影迷也深感痛惜。我们难忘他在银幕上所塑造的光辉形象,赞叹他在生活中所呈现的如山的父爱。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
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多么令人敬佩和怀念啊。在此,让我们衷心祝他:一路走好!#长文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