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张冰洁
特邀嘉宾:普益标准研究员 董丹浓、赵伟
在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回暖的背景下,近期,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让利促销,打响了产品费率“价格战”。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以来,已有数十家理财公司发布了调降产品费率的公告。自7月以来,产品费率“降价潮”的热度依旧有增无减。
除了调降费率之外,也有部分银行理财公司对超额业绩报酬进行了调整,即在产品达到收取超额业绩报酬的标准后,决定不收取该笔费用。
什么是超额业绩报酬?调整理财产品费率和超额业绩报酬将带来哪些影响?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让利促销”是实现获客的长久之计吗?
近期,《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普益标准董丹浓、赵伟两位研究员,针对上述投资者关注的话题一一作出解答。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密集下调理财产品费率,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董丹浓:尽管今年以来理财规模有所回升,但理财公司仍然面临较大的规模压力。作为吸引投资者、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之一,降低产品费率在中短期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重塑投资者的信任。
同时,继今年以来银行业多轮“降息潮”后,6月银行存款利率依然延续下行态势,6家国有大型银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相继再度下调,执行利率正式迈入“2时代”。存款利率呈现下行趋势,居民的理财偏好及银行的营销重点也迎来转变。理财公司审时度势再掀费率“价格战”,有助于其尽早抢占市场份额。
随着理财公司产品规模的持续上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规模效应为其下调费率留出了一定空间,阶段性促销让利消费者的行为,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还能吸引新客户。
《金融时报》记者:什么是超额业绩报酬?对理财公司而言,下调超额业绩报酬将带来哪些影响?
董丹浓:超额业绩报酬是指当理财产品某一时段内创造的实际收益超出业绩比较基准,按照产品合同,超出部分产品管理人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计提相应收益。
从收取比例上来看,银行理财的超额业绩报酬计提比例远高于其他金融投资产品,部分理财产品收取比例达到100%。下调超额业绩报酬意味着理财公司进一步让利于投资者,此举将吸引更多新老客户购买此类理财产品。
由于超额业绩报酬计提比例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最终收益以及理财公司本身获得的收益,理财产品超额业绩报酬比例下调后,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将得到平衡,在投资业绩良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将会得到更高的收益。
《金融时报》记者:除了打费率“价格战”之外,理财公司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赵伟:在当前激烈的理财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理财公司选择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从中短期来看,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或许可以吸引投资者,但对理财机构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打“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
一方面,一味打“价格战”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正常水平以下,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产品费率并非客户选择理财产品的唯一考虑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公司声誉等都是客户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理财公司需要转变思路,从优化产品架构和提升金融服务的角度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优化产品结构方面,理财公司需要提供多元化和灵活性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完善、丰富产品货架,加强投资和风险管理,助力投资者实现保值增值目标。具体而言,理财公司要抓住各类产品的发展机遇,积极布局“固收+”、FOF、养老理财、ESG等主题型产品市场,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地让理财产品嵌入到长期资金的配置之中。
在提升金融服务方面,理财公司可以通过加强投资者分层管理、加大投资者教育投入、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提高需求匹配能力等方面,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