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陈鲁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
如果你超重或是肥胖,还整天紧张焦虑、缺乏运动、长期失眠,时不时还有抽烟喝酒、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尽管年纪轻轻30多岁,请务必监测你的血压,尤其是舒张压的数值也就是常说的“低压”有升高,你很可能是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
“年轻”并不是高血压的禁忌,一直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高血压,中青年的患病人数并不少,只是“隐匿的症状”和“年轻”等干扰因素,很多年轻人得了高血压病自己也不知道。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整体诊治情况,陈鲁原教授提及最多的就是“难发现”更“难管理”。
年轻人高血压症状不典型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数为轻度的血压异常,基本没有明显症状,有时出现头晕、头疼等身体不适,年轻人也不会想到是高血压,不少中青年高血压都是在体检中或是随机血压测量中发现的。
隐匿的症状,让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处在“高危不自知”的状态中,陈鲁原教授提示,即便没有症状,但是如果舒张压(低压)升高明显就要提高警惕,这也是中青年高血压的一个特点。
他解释说,年轻人(因为没有动脉硬化)大动脉弹性好,动脉壁可以很好地缓冲心脏收缩时血流的冲力,但中小动脉阻力增加,所以高压(收缩压)趋于正常,舒张压(低压)往往升高,同时年轻人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的比例,较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更高,往往伴有心率增快。
相比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有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也就不能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中青年高血压的诊断,陈鲁原教授给出了三个场景下的监测方法,并不是一次的测量结果就能判定有无高血压。
诊室测量:测三遍血压,取第二、第三次的平均值,如果≥140/90毫米汞柱,可确诊为高血压。
家庭自测:一次在家测量发现血压升高不能诊断高血压,应连续在家测量一周,计算平均值,如果≥135/85毫米汞柱可诊断为高血压。
戴动态血压仪:测量24小时的血压,计算出全天的平均血压,如果≥130/80毫米汞柱,也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如果血压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建议每3个月测量一次。如果是已经诊断的高血压,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并且稳定,不需要在家每天测量血压,每周有一天测量即可,但需早晚各一次。关键是中青年要有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和意识,以尽早发现血压异常,减少心血管损伤。
年轻人高血压难管理
“在我接诊的患者中,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陈鲁原教授表示,中青年高血压管不好,一部分是生活方式干预不到位、一部分是药物治疗不积极。
1. 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上,不良生活习惯没有任何改变,比如长期熬夜、喜欢吃高油高盐的外卖、久坐久躺不运动、吸烟或过量饮酒,以及处在高压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焦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等这些危险因素没有得到干预、纠正,高血压的达标率往往不理想。
2. 药物吃吃停停
药物治疗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不遵医嘱用药、自行减药、停药等行为,觉得身体没有不适可以不治疗,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年纪轻轻,从此要吃“一辈子”药很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陈鲁原教授解释说,对于无合并症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目前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都可以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尤其针对中青年“低压”高的特点,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可优先选择使用。若心率>80次/分,可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反之则可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不少人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有不良反应而不愿坚持规律用药,盐酸贝凡洛尔片作为第四代也是最新一代的β受体阻滞剂,双重阻断血压升高机制,不仅能够降低血压,同时可减慢心率,即便是长期服用,发生心动过缓、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都比较低。
事实上,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二级或三级)高血压患者,以及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启动联合药物治疗,避免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伤,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控制血压,首先改善生活方式!
陈鲁原教授表示,所有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均应<140/90毫米汞柱,如果患者可耐受,可将目标降至<130/80毫米汞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查出高血压就要吃药。
首次发现的一级高血压,即血压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也叫做轻度高血压,建议先进行三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管住嘴、迈开腿,三个月后血压没有降下来再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在150-159/95-99毫米汞柱,就需要生活方式干预和吃药同时进行。对于血压超过160/100 毫米汞柱(二级或三级)或有高心血管病风险的患者,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
1. 限制盐摄入,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2. 体重控制(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 戒烟限酒;
4. 增加运动量,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等;
5. 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①
参考资料:①《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学组,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