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规矩的女人,知道有人喜欢她,除非她打算嫁给那个人,就得远着他。在中国是如此,在外国也是如此。可是……谁不喜欢同喜欢自己的人来往呢?难道她非得同不喜欢她的人来往么?”
《年轻的时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非常特殊,既带有点玄幻色彩,同时又有些反常理,而且是跨国别的爱情。
这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但是同样是张爱玲在小说创作领域中的一种突破。她将一系列反常理的事情放在一起,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感到心酸和伤心。不过这可能就是人生吧。文学样式不管怎样变,总是离不开对人生的反思。
年轻往往又意味着意外,意味着没有定性,意味着出人意表。题目“年轻的时候”与内容中的反常理的故事放在一起,反而显得有些合理。这就是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初看之下让人耳目一新,甚至觉得有些荒唐,细品之后却合情合理,又令人深思。
故事的开始充满奇妙
潘汝良是位大学生,专读医学,又兼习德文。他的父亲是位店老板,开着一爿酱园。家中物质生活非常不错,潘汝良可以说是一位富家公子。
他的母亲是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一心关注于家庭和玩乐之上。他还有两个“长的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的姐姐和一大群惫懒、不懂事的弟妹。
不需要为物质生活担心,年轻的潘汝良主要精力便放在了其胡思乱想之上。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天马行空,正常的、不正常的,合理的、不符合常理的,应有尽有。这样的人往往拥有特异的性格,喜欢用一种上帝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正是这种性格促成后来所谓的爱情故事的诞生。
潘汝良从小就有一种习惯,就像有些人读书的时候喜欢用三根手指转铅笔一样,潘汝良喜欢在课本上、纸本上勾画人的侧脸。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可以说他是在勾画人的侧脸,也可以说他只是在随手乱画,只不过他习惯了铅笔的那种走势。令人惊异的是,他一直都是按照相同的线路来画。
这件事一直也没有人注意,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沁西亚。
潘汝良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他需要学习一些德文,于是他下课之后就去语言专修学校学习德文。
一次,他正在上德文课之前在学生休息室内温习功课,一位俄国姑娘正好在他对面阅读德文报纸。潘汝良仍是习惯性的在课本上画人的侧脸。无意之下,这位俄国姑娘放下报纸看到了潘汝良所勾画的内容。她先是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是脸红、心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俄国姑娘竟觉得潘汝良勾画二十多年的涂鸦与自己的侧脸十分相似。她认为潘汝良这是在偷偷爱慕自己。
这位俄国姑娘名叫沁西亚,在潘汝良学习德文的学校当打字员,在这里兼职工作。她原先在东北生活,后来来到了上海。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下面还有个妹妹。
潘汝良也发现了自己画了这么多年的侧脸真的与沁西亚非常像,因而他第一眼看到沁西亚就觉得非常眼熟。而且在他天马行空的脑海中,他觉得沁西亚是自己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他甚至想将沁西亚放进书本里。他也脸红了。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就是这么奇妙。单纯的缘分已经不足以表达这种情况了。潘汝良将这一际遇称之为“奇怪”。奇怪而不是缘分,说明他心里还是很清醒的。也正是因为清醒,后来他的选择才更加奇怪和超乎寻常。
潘汝良与沁西亚反常的选择
沁西亚其实一直喜欢一位从小长大的俄国男生青梅竹马,她并不爱其他的人,包括这位被她认为暗恋自己的男生潘汝良。
这个情况潘汝良其实也发现了。按照规矩女生的做法,沁西亚应该是礼貌的感谢,然后远离潘汝良,免得双方产生进一步的误会和引起感情的纠葛。可是沁西亚却没有这么做。
她主动来到潘汝良身边,主动拿起课本上的素描画,主动与潘汝良搭讪。她甚至主动留下了工作的地点和电话。她甚至看着潘汝良勾画的侧脸非常兴奋。
两人聊起学习德语的情况,了解到双方都能填补自己的空白。沁西亚想要跟随潘汝良学习汉语,而作为补偿,她帮助潘汝良补习德文。她给了这个暗恋自己的潘汝良机会更进一步接触自己。按照常理来说,这是在表达自己对对方有很强烈的兴趣。
而潘汝良脑海也非常清醒,并没有因为美丽女人的橄榄枝而神魂颠倒。但却用推理让自己深陷其中。他的推理也是充满了奇葩。
潘汝良感觉沁西亚并不爱自己,但是沁西亚的主动又让他感到迷茫。他觉得沁西亚应该是远离自己才对,为什么又主动邀请自己呢?经过他多番思考,他得出结论:谁会不喜欢与喜欢自己的人来往呢?自己喜欢沁西亚,沁西亚肯定不会排斥自己。
至于沁西亚不爱自己的方面,他选择了忽视。在他的观念中,谈恋爱就是单纯的谈恋爱,与对方感情上喜不喜欢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是他的所谓“为了恋爱而恋爱”的理论。
恋爱只与自己有关,跟对方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跟自己喜不喜欢对方都没有关系。为了恋爱而恋爱是一种完全形而上的恋爱。
于是两人就开始了进一步的交往。不过不同的是,沁西亚只是表现出主动和热情而已,并没有带着谈恋爱之情。
而潘汝良则是完全一番热恋中的男生的状态。每天都纠结自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每天都对沁西亚充满了幻想。
他曾因为激动晚上睡不着觉。他主动忽略了沁西亚其实相貌平平、举止随意、没有礼数等这些缺点,一味地将其幻想成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女生。
潘汝良对沁西亚真没有感情吗?
潘汝良将这次恋爱当成了一种恋爱游戏,他理智上认为自己是为恋爱而恋爱,对沁西亚其实没有感情。但是他的上述一些反应却展露了他的内心。
更为明确的地方是当他得知沁西亚将要结婚时那种感情上的冲击和心中的悲伤是难以掩饰的。
当沁西亚告诉潘汝良以后停止汉语的学习,要辞掉一切工作,回家结婚时,潘汝良表面上非常冷静,但内心里却有很大的波澜。他追问沁西亚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固执地认为,沁西亚并不喜欢他,肯定是迫于某种无奈。
他看到沁西亚的侧脸没有任何喜色。他觉得:“如果她有较好的机会的话,她决不会嫁给他。”“难道他所爱的女人竟做下了更为不可挽回的事么——为结婚而结婚?”他终于承认自己其实非常喜欢她,非常爱她。
当沁西亚结婚时,潘汝良得到了一份请柬,并且参加了婚礼。潘汝良认为,整个婚礼上只有沁西亚一人是美丽的。他想到沁西亚委屈了自己,又想要在婚礼上留下一点美丽回忆,心中不觉发酸。
“汝良一阵心酸,眼睛潮了。”
后来隔了些时候,沁西亚病重。潘汝良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去看望一下她。当他看到躺在床上,脸庞瘦弱不堪,两眼无神的沁西亚时,他的心中悲哀到了极点。
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汝良从此不在书头上画小人了。他的书现在总是很干净。”延续近二十年的习惯竟然因为沁西亚一下子改变了。这是他在心中对沁西亚的哀悼。他在脑海中构造出来的纯粹恋爱理论到此刻其实已经完全崩溃了。
恋爱从来都是与感情挂钩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这世界上哪有纯粹架空的恋爱?
潘汝良恋爱理论的出现本就是为了感受一下恋爱,而他与沁西亚的交往也真正让他陷入了恋爱,并尝到了恋爱的滋味。他无意中勾画的人的侧脸就是他心中对于爱情的一种向往。
这是一种爱情的象征,而他不再勾画侧脸的行为既是一种达到体会爱情目的的表现,又是一种对于爱情的心伤和绝望。爱情是美好的,同样是令人痛苦的。
沁西亚对潘汝良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在潘汝良看来,沁西亚是喜欢与喜欢自己的男生交往。不过这只是他的一种推测。沁西亚心中的想法应该比这更加复杂。
在她的内心中,除了那位俄国的青梅竹马外,应该也有部分潘汝良的影子。这才算是真正能够解释她反常的行为。看到别的男人暗恋自己,又给他机会与她进一步接触,这明显有寓意的。她对潘汝良的感情可能没有那么深,但是好感之上总是有的。
当她告诉潘汝良自己要结婚时,她强烈要求潘汝良对她说“恭喜”二字。这像是一种对潘汝良感情的交代,希望他断绝了喜欢她的心思。
潘汝良平时的一些表现,平时的眼神,平时的话语,沁西亚不可能感受不到的。她既然不觉得尴尬仍与之频繁交往,心中的想法其实是很明确的。
她将一切都看在了眼里。甚至当她决定要与俄国男人结婚时,在她内心中应该也是做过一些比较和斗争的。“恭喜”二字既断了潘汝良的心思,也断了自己的一些小心思。
人的感情从来都是复杂的。在人的内心深处完全单纯喜欢某一个人的这种情况严格说来其实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就是多情。换做另一个词汇就是欲望。
欲望从来不会单一。而感情最初就是建立在欲望之上。只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能够用外在的礼仪、道德、制度等约束自己。人遵循外在的约束其实多数情况下都是违背内心的,这也就造成了“伪君子”现象的出现。
其实,“伪君子”才是道德等外在约束下人的最合理的存在形式,道德法律的存在本就是为了从外在约束内心杂乱的感情,自然不可能与之相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