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究竟为何物? 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还是身体的某个开关坏掉了?这个问题在许多家庭的饭桌上和公园的长椅边,反复被讨论,甚至成为了不少中老年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为让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更愉悦高效,我们借一则案例故事来深化理解,能收获更好的学习成效。
詹叔叔走到棋摊旁边,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就听到下棋的老刘一边盯着棋盘一边皱眉说道:“唉,我那老邻居啊,才五十多岁, 前几天检查出来得了糖尿病。你说,这糖尿病怎么这么多?”
老王闻言,接过话茬:“对呀,我哥也是,最近查出来血糖高得吓人,医生说得注意饮食,还得少吃米饭、少吃糖!这不活受罪吗? 以前他啥都能吃,现在每顿饭都得忌口。”
詹叔叔一听,心里不禁有些发慌。自己平时爱吃甜食,尤其是各种糕点、糖水,退休以后肚子也见长,虽然没什么特别的不适,但最近总觉得容易累、口干,尿也多了起来。
这么想着,詹叔叔决定不拖了,赶紧去医院找个医生问问, 看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需不需要担心。
第二天一早,詹叔叔去了医院,挂了个号,见到了内分泌科的刘医生。刘医生是个年轻的女医生,虽然年纪不大,但说话条理清晰,态度也很亲切。
詹叔叔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问:“刘医生,我最近总听人说糖尿病的事儿, 怎么现在这么多人得这个病啊?这糖尿病究竟是咋回事?”
刘医生笑了笑,说:“詹叔叔,糖尿病其实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血糖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如果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者 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会在血液里‘闲逛’,进不去细胞,这时候血糖水平就会升高,久而久之,就成了糖尿病。”
詹叔叔挠了挠头:“那这个胰岛素不够用了,是不是因为吃太多甜的东西?”
刘医生点点头,解释道:“ 吃太多甜的东西确实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詹叔叔一听,顿时紧张起来:“那我平时爱吃甜食, 肚子也越来越大,这是不是容易得糖尿病?”
刘医生笑着说:“确实,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詹叔叔有些后怕:“看来得注意了!”
刘医生接着说:“对的,不过糖尿病的发病还有环境因素,像 生活方式、压力、睡眠这些因素都能影响血糖的调节。”
詹叔叔皱了皱眉:“那这些发病因素还真不少,看来不光得管住嘴,还得好好休息啊。”
刘医生见詹叔叔对糖尿病的发病因素这么上心,便决定深入讲讲其他容易被忽略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这东西,真不能光看胖瘦和吃多少甜食,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
刘医生笑着继续说道:“詹叔叔,除了刚才说的肥胖、遗传和生活方式,其实还有一些因素也是糖尿病的‘幕后推手’,不过大家往往没太注意。比如你可能不知道, 肠道里的细菌平衡,对糖尿病的发生也有影响。”
詹叔叔一听,惊讶地瞪大了眼:“肠道菌?这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刘医生笑了笑:“对啊, 肠道菌可不简单。”
“有些人可能吃得不多,体重也不高,但他们的肠道菌群失衡,尤其是 长期吃高脂、高糖饮食,或者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里的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这时候他们的胰岛素敏感性就会下降,血糖就容易波动。”
詹叔叔惊叹道:“这么说,吃饭不仅要看吃多少,还得看吃啥,肠道菌也能搞出糖尿病来!”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 全谷物、蔬菜、水果,还有益生菌食品,比如酸奶、发酵食品,都能帮助肠道维持良好的菌群平衡。”
詹叔叔点头:“看来我得多吃点粗粮,少吃那些精细的米面了。”
刘医生笑道:“对, 粗粮、蔬菜这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对肠道有好处,也能帮助控制体重和血糖”
詹叔叔想了想,又问:“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预防糖尿病啊?我知道控制饮食、运动这些要做,但是不是 还有其他办法能帮我预防糖尿病?”
刘医生笑了笑:“有的,詹叔叔。比如 定期检查血糖,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家族史的人,定期做个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糖尿病的预防最重要的还是从日常生活做起, 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压力、提高睡眠质量,这些都是最基础的防范措施。”
詹叔叔听得心里踏实了不少,感激地对刘医生说:“今天谢谢你了,刘医生,回去我一定开始改改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等到糖尿病来了才后悔。”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季美芬,钟叶波,季美霞,等.1136例糖尿病患者遵医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4-09-25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