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是编辑部公认的特别会生活的人。在家里,她愣是给娃手工打造了一整面攀岩墙、大滑梯、软梯和秋千,把闺女培养得跟个小孙悟空似的;一块华德福幼儿园最常见的大弯板,都能被她家娃玩出100种花样。
最近我们更是惊悉,她每天上班穿的衣服居然是自己做的?!不是改的,是从布料开始一针一线自己做的?!不仅如此,她打算未来不再为自己买成衣了,全靠自己做?!
我的天!在这个淘宝天天打折,商场花样促销的年头,居然还有人自己做衣服,还做得这么好。她到底哪来的那么大精力,又图什么呢?
更重要的是,她是如何在带娃、写稿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从裁剪小白实现穿衣自由的呢?
文|牧歌编|雪巍每天一小时实现穿衣自由我的专业和做衣服一点都不搭边,拜师加自学,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四年左右做了100多件衣服。粗算一下,做一件普通衣服10小时,格外复杂的50个小时,累计四年做衣服的时间,大概花费了我1500小时,差不多就是每天1小时的样子。按理说离“一万小时定律”还有很远很远,但从娃的演出服到我的手工旗袍和双面羊绒大衣,统统不在话下。今年先生“下单”,也要穿我做的大衣出街了。▲一年四季的衣服,加上给家人做的,挂这么十面墙也不止了。
去年秋天换季,我做了个彻底的断舍离,除了几件有纪念意义的,和冲锋衣这种功能性的,其他买的衣服都捐了。现在衣柜里的衣服都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数量大概也就是以前的三分之一,也计划未来不再买成衣。自从开始自己做衣服,就摆脱了“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的魔咒,因为每件都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如果各位也想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从头学一个新技能,还能达到专业爱好者的程度,那不妨往下接着看。草草入门浪费了名师糊里糊涂报名连打版是啥都没搞清楚和很多女生一样,我也曾有个服装设计师的梦。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机缘巧合报了一个学习服装打版的班,只有六七个人。之前以为,学个跟服装有关的课就可以做衣服了,殊不知服装设计这个专业分支非常多。前三节课下来,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么感觉像在机械制图?▲这是我们日常画图工具
▲这是老师的板书
慢慢才明白,打版是用公式和专用绘图尺,在纸上1:1画出衣服的平面结构图。然后用这些纸样,拓在布上裁料,再往下走才是我们熟悉的裁缝工作。十几节课过去了,每次都是烧脑画图,没摸过针线,没上过缝纫机,剪刀也没碰过布料,光在纸上比划……我是不是被骗了?!纯天然小白浪费了北服名师等我终于理解了“打版”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时,课程也过了大半。我的打版老师任教北服,团队曾经给国际峰会的各国首脑做中式服装,专业度极高。而我呢?连做衣服的流程都不懂,满脑子想的就是电视上看到的那样——刷刷几下画个美美的效果图,在假人模特上别别针,挥挥剪刀,踩踩缝纫机。怪谁呢?怪专业老师不理解小白的无知?只能怪自己没做足功课,就草草入门。门外汉遇到专业老师,这是最容易让人有挫败感的时刻,我曾无数次想要放弃。生活中处处是学习资源别傻抱着课本和培训班后来才知道一些独立制衣人会全天进行工作直播,手艺人们一边做衣服,一边讲解、互动。有的大号,成千上万人同时在线,取经求教。淘宝上也有很多卖现成纸样的店家,还会贴心地带上制作视频。利用这样的资源,就可以了解很多裁剪基础。杜威说生活即学习,还真没骗我。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往往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惯性思维,总想着一上来就好好看书,报个靠谱的培训班。往往忽略了新媒体、电商,这些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里,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成本极低、效果极好的学习资源。如果重新规划学习路径,我会先去了解这门学科的整体,相信如果在深度理解了服装款式的构造以后,再拜名师学习“打版”这种专业环节,我的领悟会更深。总之,入门阶段,多渠道抱团学习,成本低,不容易放弃,强烈推荐。Tips:1、要启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需要做全面了解,而不是凭着一点朦胧的兴趣就冲动报班。越专业的老师,教的东西越难,零基础很容易半途而废。2、想全面了解,可以阅读入门书籍、在B站学习专业框架、听一个成本不太高的网课,这些入门方法看起来普通却很有效。3、有小伙伴太重要了,可以切磋请教,互相鼓励,有分享的环境,这都有助于把学习坚持下去。半生不熟却屯了一柜子布料我穿着半个袖子的衣服
逛了一趟长安街对手工行业而言,第一件成品永远意义非凡。我在热心班长的鼓励下,壮着胆子做了一件没领子没袖子的大背心。尽管这个版式是我刚做出来的,还不熟悉,但是穿上一件完全自己设计、制作的衣服,于当时的我而言是里程碑事件。每星期学完一个样式,我便回家买布尝试做,用母亲送给我的缝纫机。对今天的很多奶奶姥姥来说,会缝纫机是她们年轻时代的生活必备技能。刚入门的我虽然之前也用过,但是技术差得很远,针脚歪歪扭扭,不忍直视。不过好歹衣服的针脚总是藏在里面的,翻过来貌似也能看。再说了,凡是动手实践的东西,只要做都会有进步。在做了几件成品之后,我开始飘飘然了,决定穿出门去会朋友!那天我穿上刚刚做好的衣服出门会老友,一路得意得合不拢嘴。谁知刚骑到长安街,忽觉肩膀处凉风嗖嗖,一看,妈呀,肩膀和袖子的位置线开了!制作的时候,为了固定,我是先用手缝把这个位置上好,但是用缝纫机再过一道的时候,落下了这个位置,那开线速度简直了!没蹬几圈感觉半个袖子都要掉下来了。无奈赶紧用挎包挡住“开口笑”,向附近上班的闺蜜求救,这才解了围。唉,别说见朋友了,没把路人笑死几口子就是好事。常言道,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半生不熟的时候最容易犯低级错误。从此,我每一件衣服出场前,都会仔细检查每一道缝。技术不到家千万别开始买买买初见学习成果的时候,不单是穿着兴奋,买也兴奋,开始疯狂屯布、买书、剁手五花八门的缝纫工具,能不能用上,买回来再说。后来技术日趋成熟,才发现乱买一气是最大的坑。▲女儿在舞台剧里扮演毛毛虫,演出服的一大半,都是她自己裁剪和踩缝纫机做的。
从一开始的笨拙,到越来越熟练,女儿一直见证着我小小的项目式学习,也看到了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件多么快乐,多么有收获的事儿。我想看到妈妈在做什么,比听到妈妈说什么重要多了。05斜杠的意义加上会裁剪的斜杠以后,再结合我喜欢写作的斜杠,自学视频剪辑的斜杠等等,会发现一下子天地大不同。我是做衣服的人里会写作和做视频的,我又是写作里面会裁剪的。这些跨学科的东西,让我的工作形式突然变出了非常多的可能性,结交了很多跨界的朋友。06经济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初学裁剪花费不到一万,以前给自己买衣服,一年就不只一万。相信未来我可以做三四十年不停手,就算只给自己做,也是超级划算了。我买过最贵的布一米五百左右,不到一千块钱就可以做一件衣服。这个布的质量已经是非常高端了,高定服装除去手工成本,布料都未必有这个档次。但是同样价位去买成衣,就只能入手一件极其普通的衣服。写在最后如果四年可以学习一个新本事,那在人生谢幕以前,我还有很多很多给自己加斜杠的机会。这让我越来越不怕变老,越来越期待接下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的过程。编辑部的晓理听说我自己做衣服之后,说可以做一期“我们不一样”。但是说心里话,我真希望读者看到的是“我们都一样”,因为站在下一个要学习的手艺面前,我又是一个小白了。我们都一样,对下一个要学的东西一无所知;我们都一样,当越过了入门的坑,进阶的坎,就变成了一个系统全面升级的斜杠中年!人到中年,一切刚刚好,一切才开始~前几天编辑部做了一个小调查:人到中年学习新技能,我要按自己的意愿而活(点击复习),大家的留言太有趣了,学书法、日语、儿童插画,当儿童写作课老师……这才是中年人真实的模样,我们才不是端着保温杯一肚子枸杞的油腻模样。生活自有滋味,致敬每一个不甘平淡的我们。END
栏目 | 我们不一样撰文 | 牧歌
值班编辑 |雪巍、小齐、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