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写作方法,我称之为“正反相衬法”。通过正反相衬,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方面显得更好,坏的方面显得更坏,从而把事物表现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使读者在比较相衬中分清好与坏、辨别是与非、明白人生道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经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那么,写作中的正反相衬手法怎样运用呢?对初中生而言,我们可以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到
例子:
1.用对比交代故事背景。如鲁迅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短衣帮和长衫客的对比,就在对比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2.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的对比,以及二十年前后的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对比,都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就用“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对比,从而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3.运用环境的反差作对比描写,也能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蝉噪林逾静,鸟山更幽。”等。
4.可以用事例的正反对比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运用先汉的“兴”与后汉的“颓”对比说理,透彻深刻。
5.运用反衬手法,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衬托主要的人物形象,让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就用了正反相衬手法,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写自己“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里将富家子弟的豪阔与自己的贫寒作对比,更突出在生活贫寒的条件下,刻苦勤奋、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的可贵。
适用范围
正反相衬法是作文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适用于写人、状物、叙事、议论等各种文体。
四十以后才明白
记得那年我14岁,刚上小学五年级。
是个麦季的下午。
放麦假了,我们一群小学生在本村一位女老师的组织下,帮生产队拾麦子,
午后的太阳,明晃晃毒辣辣,铄石流金。一踏进地里,一股热浪猛地扑面而来,我一阵眩晕,忙又缩回到地头那棵大桑树下的浓荫里,悠哉游哉了整整一个下午。
下午收工了,小朋友们都撅着小屁股,吃力的背着大捆的麦子,往回走。只有我,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捆着一小把麦子,粗如儿臂,懒洋洋,讪讪然,低着头跟在队伍后面。
这难堪的景象,让在场上干活的母亲尽收眼底。母亲是个干活不要命、极要面子的人,在生产队里,她是唯一能和男劳力抗衡的妇女。无疑,儿子的懒惰窝囊,让这位女强人蒙受了奇耻大辱,她一言未发,猛地冲上来,夺过我手中的绳子,朝我劈头盖脸的狠命抽打,直打得我满地滚爬,没命嚎叫。随后,她又用绳子一下子勒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一阵窒息,眼冒金星,两耳轰鸣。母亲随即被人拉开,兀自怒气未消,嘴唇青紫,双手颤抖不已。我呆住了,由惭而惊,惊而怒,继而化为歇斯底里的刻毒辱骂—— 地主老婆子欺负穷人,打倒地富反坏右!我知道母亲娘家出身地主,便把她的大忌讳致命伤,化作滚滚污水,向她迎面泼去。听到儿子的咒骂声,母亲身体轻轻摇晃了一下,接着便垂首肃立,觳觫汗下,脸色惨白,宛如一只斗败了的公鸡。我感到了一种耻雪仇报的莫大快感。
那天晚上,我没回家,我在一个白天都让我惊恐万状的柴禾园里坐了一夜。我和母亲彻底的记了仇,母子间犹如荒漠一般,直到如今。
不知不觉,三十年过去了。
那一天,我那上学的孩子拿着一张补考通知单,嬉皮笑脸地递给了我,我接过一看,当时我那个气啊,顿时浑身冰凉,手脚发麻,嘴唇青紫,眼冒金星,大脑一片空白,上气不接下气。
虽然我深知失败者不该横加责罚,但我的拳头还是握紧了松开,松开了又握紧,我把补考通知单扔在桌上,未置一个可否,便抡个风,转身进了卧室,点上一只闷烟,独坐床头,向隅而气。
蓦地,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和母亲的那场冲突,我豁然弄懂了母亲当时的心思。
是啊,母亲识字不多,她不会用娓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人生哲理,她只会用近乎残酷的行为警示自己的儿子,你是农民的儿子,就必须好好劳动,全力劳动,拼命劳动,因为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立身的根本,人格的外化。
时间啊,多像大慈大悲的菩萨,清水一洒,点化愚蒙,开我混沌。
哦,霹雳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啊。
【名师点评】
这一篇记事散文描述了两组生活场景,第一组回忆了小时候拾麦子时和母亲的冲突,第二组描述了自己与孩子的冲突,这就使用了虚实手法,并构成了并列的对比关系。
文章第一部分:
①回忆了自己14岁那年帮生产队拾麦子,在地头大桑树下的浓荫里,悠哉游哉了一个下午。
②使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下午收工时,小朋友们满载而归,只有我满面羞赧地低头跟在队伍后面。
③描述了能干的母亲对懒惰窝囊的儿子实施暴打,而我刻毒揭挑其大忌讳致命伤,感到了耻雪仇报的莫大快感,那天晚上我没回家,和母亲彻底记了仇。
文章第二部分:
①用一句话,将三十年时间一带而过。
②描述了我的孩子拿着一张补考通知单,嬉皮笑脸递给我,让我恼怒不已。
文章第三部分:
①我想起了和母亲的冲突,豁然弄懂了母亲当时的心思,描述了对母亲的深度理解,并升华了母亲形象。
②赞颂了暴力也是一种大爱,并回答了题目“四十以后才明白”的道理,乃是篇末点题也。
迷路
老布朗先生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到公园去散步,在中午十一点半回家吃午饭。
有一天,一辆警车把老布朗先生送回了家。
一位警察对布朗先生的家人说:“老布朗先生在公园迷了路,打电话寻求帮助,所以我们派了一辆车把他送回家里。”家人十分吃惊,忙连连道谢。
警察走后,家人问:“您几乎每天都到那个公园去散步,已经20多年了,怎么会迷路了呢?”
老布朗先生微笑着,闭起一只眼睛说:“我并没有真的迷路,我只是感到累了,不想步行回家而已。”
家人皆笑,称赞老布朗先生真是个聪明幽默的“老调皮”。
小丁和几位同学合租了老布朗家房子,每天早上八点时分,他们和老布朗一起出门,然后分道扬镳,小丁到莱茵蔓大学去上课,在中午十一点半,回老布朗家吃午饭,从学校到老布朗家,要乘坐23路公共汽车,坐两站路,再换乘25路,再坐两站路。
有一天下午两点时分,一辆警车把小丁同学送到了学校。
一位警察对留学处的荣格老师说:“小丁同学,在23路车迷了路,他打电话寻求帮助,所以我们把他送到了学校。”
送走了警察,荣格忙问小丁:“你几乎每天都要在学校和宿舍之间乘车,已经快3年了,怎么会迷路了呢?”
小丁笑笑说:“我并没有真的迷路,我只是没钱买票了,又不想步行来学校而已。”
荣格听了小丁的话,睁大了蓝眼睛,他一言未发,就在小丁的留学生信誉档案里认真地做了记录:小丁骗警察一次,以后得提防此人,谨慎使用。
于是,人们都称赞荣格老师,是个作风严谨、品格方正的好老师。
一天,老布朗见了小丁,忙躲闪到另一条路上,一幅警惕的样子,像防骗子一样。
这次轮到小丁傻眼了,只见他圆睁了眼睛,骂道:“我操,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这老外……”
【名师点评】
这篇小小说使用了对比手法。
第一组对比:
老布朗先生打电话寻求帮助,警察派一辆车把他送回家里,家人称赞老布朗先生是个“老调皮”;小丁打电话寻求帮助,警察派一辆车把他送回家里,荣格老师在小丁的留学生信誉档案里认真地做了不良记录,而人们都称赞荣格老师是个好老师,这就构成了第一组对比。
第二组对比:
小说最后写老布朗见了小丁,像防骗子一样,而小丁真是傻眼了,这就构成了第二组对比。
如此一来,第一组对比就为人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布朗可以这样做,而小丁就不可以?而第二组对比,又为人们留下了一个疑问,老布朗竟然像防骗子一样看待小丁,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是什么,自己考虑吧,只是给你提个醒,如果你是老布朗这样的年龄,你可以这么做;如果你是小丁这样的年龄,可千万重蹈覆辙,别再犯这样的傻啊。
最好的圣诞礼物
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名师点评】
《最好的圣诞礼物》讲述了我们一家三口到餐厅吃饭的故事,当时,我们的孩子埃里克和一个乞丐一样的老人玩起了“躲躲猫”游戏;我和丈夫都尴尬极了,因为那位老人很脏;当我们用完餐,结完帐往外走时,埃里克却挣脱了我的手,向老人的怀里投去,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这让老人的泪水沾满了睫毛,老人深深地感谢“我”给了他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这份 “最好的圣诞礼物”就是人间真情,然而,“我”能承受得起么?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我”为视角,以老人为参照物,使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赞颂了孩子的清纯,斥责了大人的污浊。
如果说那位老乞丐是一面镜子,那么从他身上就折射出了孩子的清纯与“我”的浑浊,如果说那位老乞丐是一架天平,那么就称出了我和孩子埃里克的人格轻重。
另外,通篇看来,“我”对于老人和孩子的感情,则是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