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朝之后的第三个(或是第四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享国共计790年,共传国君32代37王。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公元前771年犬戎与申侯联合攻陷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现在的历史书上关于周人起源写的是,姬姓,其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 ,而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到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但常受到戎人的侵袭,周人不得不向渭河流域岐山以南迁徙。
帝喾
可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尤其是关于西周在《山海经》中已经有着明确的说法——西周国,在《大荒西经》中写道:“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帝喾(kù))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山海经》里帝俊在后世又被人们称帝喾,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
在华夏原始社会时,黄帝的曾孙帝喾,姬姓,高辛氏,这样的身份一看就是一位根红苗正还有非凡能力的超级人物,帝喾的领地位于高辛,帝喾有四个妻子,其中的姜嫄,生子弃,弃就是后稷。
弃的母亲姜嫄,出生于有邰氏部落。传说,一次姜嫄外出野外是,看见一些巨人的脚印,她便踩到了巨人的足迹,等她回去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带孩子足月生下后,姜嫄觉得这个孩子不吉利,便将其扔掉,而这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婴儿,受到各种动物的保护,姜嫄认为是奇迹,便把他抱回抚养,起名为“弃”。
后稷
在帝喾之后,把首领的位子传给了儿子挚,后来挚又禅让给自己的弟弟尧,尧任命了弟弟弃为司稷,来掌管农业,并将有邰氏部落封给他,司稷就是后稷。司稷是群司之一,群司包括司寇、司空、司徒、司马、司稷等。
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在担任司稷时重要功绩就是教人们耕种。在大禹建立夏朝之后,弃的儿子不窋(zhú)继续为司稷,掌管农业。后来因为太康失政,不窋便弃官不做,带领族人向西流落到戎狄之地,建立了国家——西周国。《国语·周语上》载祭公谋父说: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在《海内经》中:“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本名姬均;叔均是台玺之子,周部族的杰出首领,在《大荒北经》中称道:“叔均乃为田祖”,叔均被认定是农耕的始祖,庄稼人的祖师爷。"叔"字放在名字前,或表示尊敬,或表示长幼次序。
由此可见,西周在夏朝时就已经存在的氏族部落的古方国。西周称呼并不是因为其灭亡后,从丰镐都城迁徙到河南洛阳而得名的,这是绝对的历史错误。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周王朝钱币中同样也体现的这一点,在西周时期的钱币上刻有“西周”字样的铭文,而东周时期的钱币上刻着“东周”。
在夏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时,西周部落逐步南下东进,到豳(bīn),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在镐京建立都城。在商王朝建立后被册封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
在首领的位子传到了公刘时,公刘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很快就将周部族发展成为一个富庶兴旺之邦。西周的迅猛发展,并开始逐渐并吞周边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诗经·公刘》记载道"周道之兴自此始"。
至此,商、周矛盾陡然加剧,并相互征伐。在周文王姬昌继位后,西周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为此,商纣王曾一度将姬昌囚禁于羑里,之后西周通过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将其释放,但商纣王没有想到这如同是放虎归山。
周文王姬昌
姬昌回国之后,整军备武,进一步来增强西周的实力,迫使周边诸侯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讨伐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崇国等,直接深入到了商王朝的势力范围。此时西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迁都于丰都,随时准备进取殷商。
在姬昌死后,次子姬发即位,率兵会盟军于孟津,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纣王决战于牧野。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之上自焚,商朝彻底灭亡。
武王在灭了商朝之后,继续沿用"西周"为朝代名称,从此,又一个由东北地区的氏族部落建立起来强大的西周王朝,开始了兴盛的发展历程,而“周”应该是后人对其的简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