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内的盐湖,反应了我国大陆盐湖形成的一般概况。
柴达木盆地在海西运动(距今230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茫茫的大海,由于海西及喜马拉雅等运动,地壳在抬升,迫使海水退出盆地,这样就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也在此时期内形成。
大约距今25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初期,盆地西部沉降较快,所以在盆地内就大致有着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形分布,炎热潮湿的气候延续了几千年,充沛的大气降水,使发源于四周山区的水系,能源源流往盆地的西部,从而形成了面积约5.70万k㎡的柴达木古湖,那时湖水最深处相当于现今的一里坪、碱山和尖顶山一带。
在距今2500万年到900万年的中新世,盆地西北部在缓缓上升,古湖的水体沿南向东的方向有了扩展,古湖进一步扩大。
进入距今900万年到150万年上新世时,盆地西部还在隆起,而中部及东部继续沉降,古湖移向盆地的东部,古气候也开始向干燥过渡,湖水矿化度开始增高。
之后,古气候日渐干燥,湖水盐度增加显著,由于盆地西北部地壳还在普遍上升,这样西部的湖水就被分割而成几个小湖,这些被分割的小湖,缺乏淡水的补给,矿化度激增,生物种群在减少,因此在盆地西部的中心地区出现了石膏、盐岩层。
上新世的晚期,盆地普遍隆起,仅中部和东部有一些相对沉降,古气候更转为干燥,此时柴达木古湖已被分割为几个湖群,由于长期处于干燥气候的影响下,湖泊已演化为盐湖。
进入更新世时(距今150万年到一万年),其早期,整个盆地还在相对沉降,古气候由干燥转为潮湿,湖水补给量增多,此时被分割的古柴达木湖又连为一个整体,但西部水域缩小,东部水域增大水质又逐渐淡化,生物种群也随之增加。
至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在继续发展,高原进一步隆起,气候则急转干寒,湖水矿化度激剧增加,形成了硫酸盐及石膏的大量沉积。
近一万年来,在千寒气候不断的影响下,湖泊更进一步盐化,而形成了今日柴达木盆地内的这些盐湖。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