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照顾这些老人就跟照顾自己的老人一样。”
——翁应泽
在东四十三条长长的胡同里,有一位专做老年餐的“六星大厨”。虽然没拿过什么厨艺大奖,也没有星级酒店的工作经历,在老人眼里,这位大厨却比五星还多一星。
大厨名叫翁应泽,今年40岁,是东城区银杏舍养老服务中心食堂的主厨。有些“社恐”的翁师傅一脸憨厚,一和陌生人说话就脸红,可老人们都特喜欢他。来养老服务中心还不到一年,他的手艺就征服了老人的胃。
“毕竟干了20多年了。”面对旁人的夸奖,翁师傅有些不好意思。翁师傅从16岁开始学习厨艺,炒菜、面点、卤味啥都会,还在面包房学过烘焙,可谓是个多面手。按照他的说法,做饭这件事是熟能生巧,谈不上有多少技术含量;再说,自己做的也不是什么珍馐美馔,都是家常菜。在他看来,作为厨师,把饭做好不过是自己的分内事。
提到老年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少油少盐”“没味儿”。的确,把少油少盐做得有滋有味,十分考验功力。而且,火候特别难把握。太过软烂,老人看着没食欲;火候不够,老人又嚼不动。最理想的状态,是菜品看着有型儿,却又能做到入口即化。“我们这儿许多老人牙齿都掉光了,给老人做饭,必须要考虑到老人的特点。”
这句话,可谓是翁师傅的深刻体会。刚来养老服务中心,翁师傅做了一道宫保鸡丁。这道菜是他的拿手菜,老人们却评价不高。原来,有的老人嫌太辣,有的则觉得咸了。“宫保鸡丁不放辣椒,这怎么做?”翁师傅有些懵。后来,他尝试用番茄酱代替豆瓣酱和辣椒,做出了酸甜口味的宫保鸡丁,老人们却反响不错。他这才明白,做老年餐跟他平时炒菜做饭其实很不一样。
从那之后,翁师傅开始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他发现,除了少油少盐和软烂之外,一些老年人不吃葱姜蒜,有的老人还不吃辣椒、青椒。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也没难倒翁师傅。每次炒菜,他总是把葱姜蒜挑出来,或者用葱油调味,这样既保证了菜品的口味,又照顾到了老人的特殊要求。
俗话说,众口难调。更何况是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只入住了15位老人,但做好这15个老人的饭,也不是一件易事。为了了解每个老年人的饮食特点,翁师傅在每次膳食委员会上都认真做笔记,还主动找老人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喜好与忌口。每当老人过生日时,他还会给老人送上一份惊喜:一碗长寿面。原来,翁师傅在和老人聊天时,除了了解他们的饮食,也把他们的生日悄悄记在了心里。就连工作人员哪天生日,他也记得清清楚楚。
“翁师傅的心细着呢!”69岁的李洪儒老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特别怕吃生冷食物。食堂每天中午为老人提供酸奶,老人却不敢喝。“要是有个鸡蛋羹就好了。”老人提出了自己的愿望,第二天,翁师傅便给她端来一份紫砂小碗蒸的鸡蛋羹。几个月下来,翁师傅总是会为老人单独做一份鸡蛋羹,这让她感动不已。
在老人们看来,翁师傅是一个神奇大厨。有什么心愿,想吃什么,他都会帮着实现。一次,一位老人吃着饭,突然想吃蛋糕卷。翁师傅知道后,在厨房里鼓捣了一个多小时,专门给老人做了一份蛋糕卷,哄得老人特别高兴。有时候,他还会根据老人的描述,帮助老人找回几十年前的老味道。一次,几位老人念叨起小时候吃过的蒸芹菜叶,翁师傅知道后,食堂里当天就加了这道菜。当天,老人们胃口大开,吃得特别开心。
厨师是勤行。翁师傅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厨房里,闲下来的时候,他不是在研究菜单,就是和老人拉家常,成天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老人吃得更好。“照顾这些老人就跟照顾自己的老人一样。”他说。
前不久,养老服务中心食堂成为了社区养老助餐点,来这里用餐的老人越来越多。慢慢地,翁师傅的名气更响了。在东城区93个养老助餐点中,翁师傅的手艺有口皆碑。他制作的卤猪蹄因为口感软糯,甚至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吃,被称为“爱心猪蹄”,常常供不应求。别人问他有什么秘诀,他总是笑而不语。
其实,翁师傅的厨房里有一道独家秘方,那就是对老人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