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化出情感?当然是为了适应社会化生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

但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答案,情感背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功能。

从产生情绪到感知情绪,最后到表达情绪,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最后的表达情绪,只有很有限的哺乳动物能够实现。

比如哭泣,这种表达情绪的行为,只有人类能够拥有。

当然你新闻上看到的鳄鱼的眼泪,哭泣的牛等等,这些动物的行为不涉及情感,它们只有简单的生理功能。

而共情能力,或者说镜像神经元系统带来的情绪共鸣能力,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哺乳动物能够拥有,比如海豚。

共情和情绪表达,是脑神经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并且群居足够长的时间以后,才会演化出来的功能。

但是最初的产生情绪这一步,则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

在寒武纪大爆发里,辐射对称动物出现之后,演化出现了分支,一支继续辐射对称,一支走出了两侧形状,辐射对称动物比如海星,两侧对称动物到处都是,最原始的比如线虫。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就像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想要高效完成一件事,比如生存和繁衍,就得出现一个“管理者”角色,这也是大脑的最早雏形。

两侧对称出现以后,大脑的迎来了一次机遇,两侧对称比起辐射对称,大大节省了观察外界环境、判断外界环境、了解自身组织,最主要是移动自己身体的效率。

对称的扭一扭就行,不对称的需要调配每一个部位协作移动,效率完全不一样。

当神经元组织第一次出现以后,就有了学习能力,也就是正反馈/负反馈下神经元的学习功能,这个功能和环境的交叉互动中,发现了一个和环境互动的新策略。

那就是延缓、持续、反向反馈的行为,怎么理解呢?

按照最早真核细胞的运行模式,刺激一下就动一下,不刺激就不动,食物来了就去吃,吃饱了就不动,有危险了就跑,这些都是本能。

但是神经元演化过程中发现,某些刺激后的行为,如果多持续一会儿,能够增加生存概率,那么这个刺激-反应-持续反应一会儿的特征就会被遗传下去。

这些不一样的反应模式就是情感的最早雏形。

比如遇到危险这个场景,有的真核生物遇到危险立即保持警觉,发现安全就立即放松警惕,而有的不一样,它会对环境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模式,因为这个模式它会持续保持警惕。

后者的这个模式慢慢发展下去,就是恐惧这种情感的最初源头。

还有就是喜悦,有的真核生物遇到了好吃的,吃完就走了,而有的则会对环境产生另一套模式——吃到了,那继续寻找,果然找到了另一样好吃的,于是生存概率就高。

这个继续寻找的模式,就是喜悦这种情绪的最初源头。

环境越是复杂,那么演化出来那些高于本能的复杂模式就越多,而这些模式就是最初的情感来源,它们除了恐惧、喜欢以外,甚至还有抑郁。

这些模式的持续需要有激素来控制生物的行为,这些激素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皮质醇、血清素、肾上腺素等等。

比如抑郁这类情感,抑郁与对压力的反应有关。遇到一个捕食者,这就是一种急性压力,线虫会立即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

等威胁彻底过去,线虫需要先进入「恢复」状态,大吃一顿、多睡一会儿,继续止疼和关闭生殖功能,然后才能重新回归正常状态。

正常情况下没问题,但是如果威胁迟迟不去呢?那么线虫就会进入慢性压力状态,线虫应对慢性压力的方法跟急性压力相似,只有一个关键区别:它同时会分泌不少血清素。血清素会让线虫躺平,这也是抑郁在几万亿年前的最早出现。

所以情绪产生最早的来源就是简单刺激-行为模式的一种持续,这种持续产生了各类激素,各类激素和模式的持续演化慢慢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理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