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不仅拥有御寒和遮羞的功能,还具有美观的功能。在进入了等级社会后,服饰还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夏商周三代,服饰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到了秦汉时代,虽然传统的周朝礼仪制度已经崩溃了,但是新的社会等级又形成,因而汉代的上层人和下层人穿着有很大的区别。不过由于汉代纺织业得到了发展,因此一般 人的穿着也比较丰富了。

一,服饰和礼仪秩序

社会发展到了阶级社会之后,人便分为了许多等级。为了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统治者制定了礼仪来彰显人的行为,即所谓的“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到了西周时期,礼仪制度走向完善,而人们的服饰也显得了井然有序。

根据周礼的要求,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丧葬有凶服,由于其地位高低不同,因此服饰的装饰纹样和颜色也不同。“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特征。

西周服装

秦汉时期,周礼制度瓦解,但是新的礼仪制度得到了建立。秦汉时期,人们服饰依然受到严格的礼制规范。汉代的贵族和地主一般“峨冠博带”,“绣衣丝屡”,穿宽衣大袖。他们的礼服都有十分明显的标志,以彰显其豪华和尊严

。其服饰上的花纹多样,有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龙凤龟蛇等。皇帝的礼服花纹用全份十二章,而诸侯和大臣可以用八章、六章等。

为了彰显皇帝和文武百官的社会地位,秦朝在战国服饰的基础之上创造了冠服制度。西汉继承了秦朝冠服制度,东汉走向了完善。冠服也就是在正式场合的礼服,包括祭服、朝服等,实行深衣制,其主要的组成有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其中冠冕和佩绶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等级象征。秦朝皇帝的冠服有通天冠,皇帝的祭祀礼服有玄衣绛裳。刘邦又创造刘氏冠作为祭祀礼服。百官的冠冕更加丰富多样,汉代的冠冕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

汉代龙袍

冠服的颜色也是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秦朝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汉承秦制,颜色尚黑。到了东汉时期,改土德为火德,颜色尚红,于是皇帝的冠服改为红色为主。

汉朝规定皇帝、太后、皇后的佩绶是赤黄色,诸侯王的佩绶是深红色,诸国贵人、丞相的佩绶是绿色,公、侯、将军的佩绶是紫色,紫色以下分别是青色、黑色、黄色。

东汉时期还规定百官的冠服颜色分为青、红、黄、白、绛红五种,按照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秦始皇服装像

汉代规定平民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散民不敢服杂彩”(《春秋繁露》)。到了西汉后期开始,才允许平民身穿青色、绿色服装。由于汉朝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因而不准穿丝绸等华丽的服装。但是由于商人经济实力较强,他们往往会突破政府政策的限制,以至于“服文组彩牒,锦绣绮纨”。这说明官方的规定和现实生活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汉代的常服

常服就是一般人日常所穿的服装。汉代的常服式样繁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袍服,一为短衣。袍服起源于先秦的深衣。所谓深衣,也就是将衣(上身穿)和裳(裙)缝在一起的服装。汉代的袍服的主要样式有禅衣(单衣)、诸于、袍、短衣等。

禅衣是是一种单薄的长袍,是汉代一般地主和贵族的常服,也可以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面。

禅衣又有曲裾直裾之别。先秦时期,中国服饰还未出现连裆罩裤,因而“续衽钩边”的曲裾深衣较为流行。曲裾禅衣男女皆适合,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大多是喇叭状,行不露足。

马王堆出土的曲裾深衣

由于内衣的改进,先秦的曲裾的“续衽钩边”已经显得多余,因此又出现了下摆垂直的直裾,又被称为襜褕。直裾在东汉时期十分流行,在民间逐渐取代了曲裾深衣。但穿直裾会露出裤管,在汉代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因此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马王堆出土的裾素纱褝衣

袍是一种类似于襜褕的服装,不同的是袍有里(复衣),类似于后世的夹袍。袍里多用素纱。中间可以填之棉絮以加强保暖作用。

袍也有许多的样式,不同的阶级穿不同的袍。皇帝穿的为龙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叫做官袍;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叫做民袍。一般富人所穿的袍是纩袍,用上等棉絮填充;平民穿的袍粗糙低劣,被称为“缊袍”。在汉代,官僚地主穿缊袍会被当做清贫乐道的表现。

汉代官吏袍服

汉时短衣类服装可分为内衣和外衣二种。内衣类服装的代表是杉和尃(原字是衤尃)。杉即单内衣,又称为单衣、汗襦、类似于今天的背心。其作用在吸汗

,《释名》曰:“身受汗垢之衣也”。外短衣的代表则是襦和袭。襦是一种及于膝上的绵夹衣,比长袍短,“襦自膝以上。”则襦之下摆刚及于膝盖。汉代宫廷中崇尚短衣,襦成为贵族子弟中最受欢迎的便服之一。襦短仅至膝,所以一定要穿绔(裤子),绔以珍贵的纨来做,因此称纨绔。后来纨绔弟子成为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

马王堆出土木俑

汉代男子之裤有裆, 女子则无。因此女子经常穿着为上襦下裙。上襦较长,下裙只到膝盖位置,直到汉末才出现了上襦甚短而下曳长裙的风俗。

没有著绵絮的短上衣,则称作袭,或作褶。袭的其形制当出自左衽之袍的胡服。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就开始被引入中原。由于其多着短 衣小袖,十分便利于骑射和作战,因此在边疆地区流行。为了在适合边疆严寒的气候,边疆的袭也开始填充棉絮了。

三,特种服制

由于其身份和职业的不同因此出现各种的职业服装,由于其场合的不同的,人们所穿的服装也不同。我们将这些服装统称之为特种服装,这些服装并非平时所穿,主要有军服、囚服、丧服、祭服等。

秦朝的车、骑、卒均有不同的服装,士兵、将军、御手等不同身份的军人也有不同的装备。其主要的装束有卷尾饰、组缨、长袍、甲胄、护胸、护腿、方扣翘尖鞋、皮靴等。汉承秦制并略有发展。汉朝时期铁铠甲已经基本取代了皮甲的地位,成为了主要的装备之一。秦朝到西汉的军服多为黑色,而东汉则改为了红色,《论衡·谢短篇》载:“吏衣黑衣,宫阙赤単”,表明东汉的宫廷卫士也开始身穿红衣。汉代的士兵肩膀上还出现了标志等级符号的肩章。

汉代兵俑

秦汉时期的囚犯也有不同的服装。秦汉时期的囚犯的秋衣被称为“赭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汉书·刑法志》所言的“赭衣塞路”也就是囚犯众多的意思,司马迁也在《报任安书》中说“衣赭衣,关三木”,说明当时人们将穿赭衣作为囚犯的代称。西汉时期会将囚犯的罪名书写在其衣背,“怜其衣赭,书其背”。但是发配边疆的刑徒的服装较为自由,《居延汉简》中记载刑徒冯宣被发配边疆时,并没有穿赭衣而是黑袍、白布裤、白皮制鞋。

大奴冯宣,年廿七八岁,中壮,发五六寸,青黑色,毋头衣,皂袍,白布袴,履白革舃,持剑亡。——《居延汉简》

中国古代的丧服为白色,秦汉也如此。《汉书·高祖本纪》曰:“寡人亲发丧,兵皆缟素”。但是穿白衣的并非都是丧服,汉时官吏被免为民则穿白色服装,称为“白巾”“白衣”。久而久之,人们将诸司亭长之属等比较低级的官吏称为“白衣”,最后一般平民亦称作“白衣”。另外平民也可穿青绿色,“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 但丧服必须是白色,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此。

丧服

当然,在汉朝的边界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装没有中原地区如此的严格限制,而是眼花缭乱,绚丽多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穿着小袖袍、小口裤这种典型的胡装,一般圆领翻领,左衽。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则更加绚丽,南方少数民族擅长刺绣,绣工细致精湛,极具观光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在的西南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依然保留有蜡染、刺绣等传统的手工技术。

蜡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